
魚身上生白點或黑點的病症。 清 姚元之 《竹葉亭雜記》卷八:“一交秋令,水自澄清,無俟添換矣。缸内不放蘭草,一恐魚蟲藏匿緻魚不得食,二恐草爛水臭以緻魚生蝨蟻之患。”
“蝨蟻”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ī yǐ,具體含義和相關信息如下:
指魚體表面出現白點或黑點的病症,多因水質不潔或寄生蟲感染引起。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用于描述觀賞魚養殖中的常見問題。
根據古籍記載,古人認為保持水質清潔、避免缸内放置腐爛植物(如蘭草)可預防此病。
類似“蝨蟻”的病症在現代水産學中可能對應白點病(由小瓜蟲寄生引起)或黑斑病(真菌感染),需通過調節水質、藥物治療等方式處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竹葉亭雜記》等古籍原文,或查閱現代水産疾病防治資料。
《蝨蟻》是一個指代昆蟲類動物的詞彙,特指一種寄生性昆蟲。它屬于虱目螨科,常見于哺乳動物和鳥類的體表,靠吸食宿主的血液為生。
《蝨蟻》的拆分部首是虱(虍)和蟲(虍),共兩個部首。按照筆畫順序逐個數起,虱的筆畫數為5,蟲的筆畫數為6。
《蝨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形象的方式提煉事物的特點,将類似的生物歸納為一個共同的概念。蝨和蟻都屬于寄生性昆蟲,所以這兩個字合起來用來指代這一類動物。
在繁體字中,蝨和蟻的寫法保留較多的細節和筆畫,給人以更加生動的視覺效果。繁體字中的蝨蟻分别為「蝨」和「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相比現代略有不同。以「蝨」為例,其古時候的寫法為「䖝」,形狀與現代稍有出入,但整體上依然能夠辨認出昆蟲的輪廓。而「蟻」的古字形為「蟻」,形似一隻螞蟻行走的樣子。
1. 他被身上的蝨蟻咬得很癢。
2. 這隻蚱蜢和蝨蟻都屬于節肢動物的一類。
蝨蟻本身是一個組合詞,指代寄生性昆蟲,無法再進一步拆分。但它可以參與其他詞的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蚤蝨(形容動作敏捷)。
蝨蟻的近義詞包括跳蚤、虱子,它們是同屬虱目螨科的昆蟲,也常見于哺乳動物和鳥類的體表。
蝨蟻的反義詞是宿主,它指的是被寄生蟲侵害的動物或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