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直言規勸之臣。《國語·晉語一》:“有縱君而無諫臣,有冒上而無忠下,君臣上下,各饜其私。” 漢 劉向 《列女傳·魯季敬姜》:“ 桓公 坐友三人,諫臣五人,日舉過者三十人,故能成伯業。”
(2).掌谏诤的官員。 唐 柳宗元 《駁複仇議》:“當時諫臣 陳子昂 建議誅之而旌其閭。”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國朝諫臣,首數 彭鵬 、 郭琇 。”
“谏臣”是中國古代政治體系中的特殊官職,指負責直言規勸君主或上級官員的臣子,旨在糾正過失、維護朝政清明。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職責
谏臣的核心職責是直言進谏,通過規勸促使君主修正錯誤決策。根據和,其角色包括:
曆史背景與制度
谏官制度可追溯至周代,如商湯時期的“司過之士”。至唐代,谏議制度趨于完善,設左、右拾遺等專職谏官,如魏征便是唐太宗的著名谏臣。這一制度體現了“君權受谏”的政治理念,強調君主需聽取不同聲音以避免專斷。
代表人物
文化意義與挑戰
谏臣需兼具膽識與智慧,既要敢于觸怒權威,又要講究勸谏策略。如指出,谏臣常面臨“忠言逆耳”的風險,需平衡君臣關系。此外,戲曲中的二淨角色(如徐延昭、尉遲恭)也常塑造谏臣形象,反映其文化象征意義。
古文例證
《國語》提到“有縱君而無谏臣,則君臣上下各餍其私”,強調谏臣對約束君主的重要性;《列女傳》記載齊桓公因善用谏臣而成就霸業,進一步印證其政治價值。
總結來看,“谏臣”不僅是官職,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以言匡正”精神的體現,對維護政權穩定起到關鍵作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制度細節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谏臣是指古代朝廷中忠誠正直的官員,其職責是向君主進谏,勸谏君主,為國家的決策提供建議和幫助。谏臣一詞可以拆分為“言”和“臣”兩個部分。
“言”是指言辭、語言的意思,表示谏臣需要通過言辭向君主陳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它是由“言字部”構成的,同時在“言”字中也包含了一個獨立的部首“言”。
“臣”是指為國家效力的官員,表示谏臣在履行自己的職責時,以臣子的身份對君主陳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它是由“自字部”構成的。
谏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周朝和秦朝,具體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間。在這個時期,谏臣的角色非常重要,他們通過向君主直言勸谏來起到制衡君權的作用。谏臣的存在使得君主能夠聽取不同的聲音和意見,避免了獨斷專行的危險。
在繁體字中,谏臣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改變。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谏臣的部分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谏”字可以寫作“諫”,在這種寫法中,“谏”字的上面有一個額外的部首,即“讠”字部,表示與言辭相關的意思。而“臣”字在古時候也有一種寫法,“辰”。這種寫法中,“自”字旁邊還加上了一個中間橫線,表示在臣子的身份下方加入了時間的概念。
一句例子:“臣雖不敏,請陛下深思。”此句是一位谏臣對君主的勸谏之詞,表達了自己雖然才識有限,但希望君主能深思熟慮,并以此為依據做出正确的決策。
與谏臣相關的組詞有谏诤、谏言、谏垣、進谏等。其中,“谏诤”表示對君主進行勸谏;“谏言”指的是勸谏的言辭;“谏垣”是指周朝時用來檢測谏言有效性的一道牆壁;“進谏”表示向君主進言勸谏。
谏臣的近義詞有谏官、忠臣、進谏之士等。谏官和谏臣意思相近,但前者更強調官員的身份;忠臣指的是忠誠的臣子;進谏之士表示向君主進谏的人。
谏臣的反義詞是佞臣,指的是奉承搪塞君主的官員,背離了忠誠正直的原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