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侍宴 ”。
亦作“ 侍燕 ”。亦作“ 侍讌 ”。宴享時陪從或侍候于旁。 漢 王逸 《九思·悼亂》:“ 督 萬 兮侍宴, 周 邵 兮負蒭。”《漢書·元帝紀》:“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後漢書·朱祐傳》:“ 祐 侍讌,從容曰:‘ 長安 政亂,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 唐 白居易 《長恨歌》:“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唐 李謹言 《水殿抛球曲》之一:“侍宴黃昏曉未休,玉階夜色月如流。”
“侍宴”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核心意義
指在宴享場合中陪從、服侍主人或賓客,包括斟酒、布菜、禮儀服務等職責。例如《後漢書》中記載的“祐侍讌,從容曰……”即描述臣子在宴會中侍奉君主的場景。
延伸含義
廣義上可泛指“盡心侍奉地位較高者”,如《九思·悼亂》中“督萬兮侍宴”即體現對主人的忠誠服務。
詞形變體
古文中存在“侍燕”“侍讌”等同義寫法,如《漢書》中記載元帝“嘗侍燕從容言”。
該詞常見于古代詩詞與史書:
如今“侍宴”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實際口語已較少使用,但可借喻對上級或尊長細緻周到的服務态度。
總結來看,“侍宴”不僅指具體的宴會服務行為,更承載着古代等級制度與禮儀文化内涵。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漢書》《後漢書》及唐代詩詞。
《侍宴》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開來,其中“侍”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8個筆畫;“宴”字的部首是“宀”,總共有10個筆畫。
《侍宴》一詞來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用來描述古代貴族宴會中的侍者。在古代宴會上,侍宴者負責侍候客人,為他們奉酒獻菜,傳遞消息,輔佐主人等。
在繁體字中,侍宴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時會把“侍宴”拆分成“侍晏”。其中,“晏”字的部首是“日”,總共有12個筆畫。在古代文獻中,晏字用于描述晚上或者傍晚的意思。
以下是《侍宴》的例句:
1. 他接待來賓時,總是一絲不苟地侍宴。
2. 宴會上,他侍宴的表現得到了大家的贊賞。
以下是與《侍宴》相關的其他詞語:
組詞:侍候、宴會、侍奉、侍者、宴席。
近義詞:服侍、招待、陪侍。
反義詞:主持、主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