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哀音。動人聽聞的聲音。 南朝 宋 鮑照 《從登香爐峰》詩:“蕭散生哀聽,參差遠驚覿。” 聞人倓 注:“巖谷草樹忽生哀音,能感人聽。”
“哀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名詞性解釋
指“哀傷動人的聲音”,常用于形容自然界或環境中能引發悲涼情感的聲音。例如南朝宋詩人鮑照在《從登香爐峰》中寫道:“蕭散生哀聽,參差遠驚覿”,此處“哀聽”即指山間草木發出的凄清聲響,觸動人心。
動詞性解釋
部分資料将其擴展為“以悲痛的心情聆聽”,強調聽者主觀的哀傷情緒(如提到“對悲傷、凄涼的聲音感到悲痛”),但此用法更接近現代引申義,古典文獻中較少見。
經典出處
源自南朝宋鮑照的《從登香爐峰》,原句通過描繪自然景象的蕭瑟,表達聲音引發的哀婉感受。聞人倓注解為“巖谷草樹忽生哀音,能感人聽”,進一步說明其意境。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可形容音樂、言語等帶有悲怆色彩的内容,例如:“琴聲如泣如訴,竟成一段哀聽。”
建議在文學創作或古文解析時優先采用“哀傷之音”的古典含義。
《哀聽》指的是悲痛地傾聽,形容聆聽某種悲傷、悲慘的事情或故事。這個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用來表達對悲情或悲傷的傾聽和體驗。
《哀聽》的部首是口,總共有11個筆畫。
《哀聽》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秋夕》詩中:“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銀燭秋光冷畫屏:銀色的燭光映照着秋天的夜晚,畫屏冷冷清清的。
輕羅小扇撲流螢:輕柔的細紗薄扇拍打着飛來的螢火蟲。
天階夜色涼如水:站在天井階梯上,夜色冷涼如水。
卧看牽牛織女星:躺在床上,眺望牽牛星和織女星。”杜牧借用了“哀聽”這個詞,表達了對秋夜悲涼、寂寞之感。
《哀聽》的繁體字是「哀聽」。
古時候的《哀聽》字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的“口”字在古時候寫作“囗”,整個字形如下:
囗立
囗代表口形狀,立代表耳朵聽的動作。
他沉默了一會兒,哀聽着她描述過去的傷痛。
哀歌、哀樂、哀傷、哀悼、哀怨、聽衆、聽覺、聽力
悲聽、哀惜、憐聽、悲憫
歡聽、喜聽、慶聽、笑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