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逃的意思、遁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逃的解釋

[run away] 逃走;逃避

倉皇遁逃

遁逃山中

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資治通鑒》

詳細解釋

亦作“ 遁迯 ”。亦作“遯逃”。亦作“遯迯”。猶逃走。《荀子·成相》:“主之孽,讒人達,賢能遁逃國乃蹷。”《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臣得罪於 秦 ,懼而遯逃,無所容跡。” 漢 焦贛 《易林·大壯之未濟》:“背室棄家,遁迯出走。” 清 陳維崧 《金明池·丙辰秋日書事》詞:“瘦巷空壕風蕭瑟,儘堂燕幕烏遯迯無術。”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八章:“幾個穿黑衣服的彪形大漢兇惡地盯着她,好像怕這個犯人遁逃似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遁逃”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遁逃”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複合詞,由“遁”與“逃”兩個動詞性語素并列構成,核心含義指為躲避災禍、追捕或責任而隱秘逃離。以下從權威詞典釋義、語素分析、用法特征三方面展開詳解:


一、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逃跑;逃避。”

    例證引《荀子·王制》:“遁逃之事,不足為謀。” 指暗中逃離的行為不可作為策略。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隱含的“隱蔽性”:“暗中逃走,潛逃。”

    例證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乘其駿馬,遁逃至烏江。” 突顯倉促隱匿的逃亡狀态。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更側重現代用法:“為躲避而逃走”,如“罪犯遁逃無蹤”。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二、語素解析與詞義特征


三、典型用法與語境

  1. 曆史文獻用例:

    • 《漢書·匈奴傳》:“單于遁逃,漠北無王庭。” (指單于隱蔽撤離)
    • 杜甫《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詩中雖未直用“遁逃”,但戰亂導緻的逃亡場景與之呼應。
  2. 現代語境延伸:

    • 法律領域:形容嫌疑人潛逃,如“案發後主犯遁逃境外”。
    • 文學修辭:喻指逃避現實責任,如“他遁逃至虛拟世界,回避現實壓力”。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例句
逃亡 側重“流亡過程”,時間跨度長 戰亂中全家逃亡異鄉。
潛逃 強調“秘密性”,多用于犯罪 貪污犯潛逃至鄰國。
遁逃 兼具“隱蔽+緊迫”,文言色彩濃 敵軍潰敗,主将連夜遁逃。

結論:“遁逃”作為古漢語遺留的書面語詞,凝結了“隱蔽脫離險境”的行為意象,其權威釋義及用例可溯至《史記》《荀子》等經典,現代語境中仍用于法律、文學等領域,體現漢語詞彙的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遁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遁逃”由動詞“遁”和“逃”組合而成,讀音為dùn táo,基本含義為逃避、逃脫,尤其指因恐懼或不願面對困境而隱藏行蹤的逃跑。例如《資治通鑒》中“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即描述劉備因局勢不利而避走。

二、使用場景

  1. 逃避現實或責任:如“鎮戌潰而土崩,君臣相顧而窮迫,父子乃謀乎遁逃”;
  2. 描述倉皇逃離:如“倉皇遁逃”“遁逃山中”;
  3. 文學或曆史語境:常見于古詩詞或史書,如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三、延伸解析

四、典型例句

  1. 秋分到,失敗遁逃,吉祥如意擁抱。(節日祝福);
  2.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過秦論》)。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或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分守已白道版版包括比譬布憲朝權遲挨翠燦麤使登徒子玷污掉窩砥志研思附注光鮮光緻緻館僚谷底顧屬蚝蛎懷任降贳禁膳近天九叩糾墨九思廐養可汗口重樂色連番銮江妙辨名流巨子難處囊中術逆風惡浪歐虞法遣意清裁情人眼裡出西施奇篇氣殺鐘馗奇赢術升注深揖摅光天生跳繩蝭母文無加點蜈蚣烏拉圭吳梁骧騰賢每效己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