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 one pockets anything found on the road;no one would keep lost articles found by the roadside] 無人撿取路上失物。形容刑法嚴峻,無人敢犯法。也形容民風廉直,社會安甯
為長陵令,道不拾遺。——《漢書·何并傳》
謂路有失物,無人拾取。古時用以形容刑法嚴峻或民風淳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子産 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北史·厍狄士文傳》:“法令嚴肅,吏人股戰,道不拾遺。”《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朱源 做了三年縣宰,治得那 武昌縣 道不拾遺,犬不夜吠。” 毛6*澤6*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七:“農會勢盛,地方牌賭禁絕,盜匪潛蹤。有些地方真個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道不拾遺漢語 快速查詢。
“道不拾遺”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dào bù shí yí,其核心含義是形容社會秩序良好、民風淳樸。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既反映了古代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也蘊含了對法治與道德相輔相成的思考。其核心始終是贊美良好的社會秩序與民衆的高尚品德。
《道不拾遺》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品高尚、品德正直,指的是一個人秉持道德準則,始終遵守法則,不會做出違背道義的事情。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辶+化”,其中“辶”是走的意思,表示道路,而“化”則表示不變。這個成語一共有12個筆畫。
據考證,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荀子·儒效》一文中的對話:“平王問于伯昏曰:‘民之道誰使之?’對曰:‘其自然也。’王曰:‘其自行也。’對曰:‘人主使之。’王曰:‘人主安而民從之。’對曰:‘人主設仁義勇智,而民皆有之,然即舍之不行,臣敢曰由其使也。’王曰:‘民之道何如?’對曰:‘其修天子之道也。’王曰:‘天子之道何如?’對曰:‘不拾遺莫賤于人。’”因此,“道不拾遺”一詞由此而來。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仍然是“道不拾遺”,并沒有什麼變化。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一直以來都是以“道不拾遺”這種形式出現。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一直是個道不拾遺的人,深受同事們的尊敬。
2. 這個領導非常重視廉潔自律,可以說是一個道不拾遺的榜樣。
一些組詞可以是:
道義、道德、遵道、遵守等。
近義詞有:
品德高尚、守法、遵規守紀等。
而反義詞則是:
背道而馳、無德、違反規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