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觸途 ”。處處,各處。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北面事親,别舅摛《渭陽》之詠;堂上養老,送兄賦 桓山 之悲,皆大失也。舉此一隅,觸塗宜慎。”《舊唐書·崔融傳》:“船有大小,載有少多,量物而稅,觸途淹久。”《說郛》卷六九引 宋高宗 《翰墨志》:“至若虎視狼顧,龍駭獸犇,或草聖草賢,或絶倫絶世,宜合天矩,觸塗造極。”
"觸塗"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進行解析:
構詞分解
組合意為"接觸各種道路",喻指遭遇不同境況或經曆複雜世事。
核心語義
指人在世間所遇的紛繁境遇,強調世事無常、際遇多變,隱含被動承受的意味。如清代黃生《義府》釋:"觸塗,猶言到處皆然也。"
佛教典籍用例
唐代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四:
"觸塗成滞,隨緣起障。"
此處指修行者在世俗中處處遭遇阻礙,體現"觸塗"的被動性特征。
詩詞中的哲學表達
王維《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
"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無乘及乘者,所謂智人舟。讵舍貧病域,不疲生死流。無煩君喻馬,任以我為牛。植福祠迦葉,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辀。念此聞思者,胡為多阻修。空虛花聚散,煩惱樹稀稠。滅相成無記,生心坐有求。降吳複歸蜀,不到莫相尤。"
詩中"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辀"暗合"觸塗"之境,喻人生處處需應對挑戰(《王右丞集箋注》卷三)。
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現代辭書收錄,但在古籍整理中仍有考釋價值。如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指出:"塗假借為途,觸塗即觸途,謂所遇之境也。" 說明其語義核心始終圍繞際遇的不可預知性。
主要參考文獻
- 道世《法苑珠林》(中華書局校注本)
- 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黃生《義府》(《四庫全書》本)
-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華書局影印本)
“觸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可綜合如下:
詞源與用法
“觸塗”最早見于北齊顔之推的《顔氏家訓·文章》:“舉此一隅,觸塗宜慎。” 意為“從這一例子推及其他方面,處處都需謹慎”。
唐代文獻《舊唐書·崔融傳》亦用“觸途”表示“各處”:“船有大小,載有少多,量物而稅,觸途淹久。”
近義詞與反義詞
“觸塗”的規範含義為“各處、處處”,與“觸途”同義,常見于古籍和書面語。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顔氏家訓》《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闇然安生保修辯據薄産參候嘗新長須公陳若曦尺疏忡惙春溫詞傳慈親登真簟子短榻對刺分兵觥盞鬼難號笛豪直龁痡呴偷緩急輕重呼翕将理饑不遑食疾眚擠趱巨人傳賣頭賣腳妙能末迹毆曳盤究爬泳破雪嗆嗆橋腳輕饒素放企圖丘吾生庚盛談滲合神素收輯死殉太子太保桃花潭水桃色鐵砂亭父未可同日而語文工蚊腳書誤我香熏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