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愛護、加惠于他人。《莊子·徐無鬼》:“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功,緻其所惡則散,愛利出乎仁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天常以愛利為意,以養長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 漢 賈誼 《新書·道術》:“親愛利子謂之慈,反慈為嚚;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為孽。”
“愛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愛護并給予他人利益,強調通過關懷與惠澤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以下為詳細解析:
“愛利”由“愛”(愛護)與“利”(利益)組合而成,指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并為其謀取福祉。這一概念體現了儒家思想中“仁”與“義”的結合,即通過實際行動惠及他人。
《莊子·徐無鬼》
原文提到:“愛之則親,利之則至……愛利出乎仁義。”此處強調“愛利”是仁義的外化表現,通過關愛與利益分配凝聚人心。
董仲舒《春秋繁露》
提出“天常以愛利為意”,将“愛利”上升為自然法則,類比四季滋養萬物,主張統治者應效法天道,以愛利養民。
賈誼《新書·道術》
從倫理角度闡釋:“親愛利子謂之慈,子愛利親謂之孝”,将“愛利”融入家庭關系,定義慈孝的本質。
多用于古文或哲學讨論中,描述以利他為核心的道德行為,如治國理念(“愛利養民”)、家庭倫理(“慈孝之道”)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春秋繁露》等原著,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