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士民的意思、士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士民的解释

(1).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范宁 注:“学习道艺者。”《孝经·孝治》:“治国者,不敢侮於鰥寡,而况於士民乎!” 唐玄宗 注:“鰥寡,国之微者,君尚不敢轻侮,况知礼义之士乎!” 战国 宋玉 《对楚王问》:“ 楚襄王 问於 宋玉 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韩非子·五蠹》:“士民纵恣於内,言谈者为势於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清史稿·食货志一》:“旋令士民垦地二十顷,试其文理优者,以县丞用;百顷以知县用。”

(2).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称。犹言士庶。《荀子·尧问》:“ 繒 丘之封人见 楚 相 孙叔敖 曰:‘吾闻之也: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 楚 之士民,何也?’”《荀子·致士》:“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

(3).泛指人民、百姓。《荀子·议兵》:“士民不亲附,则 汤 武 不能以必胜也。”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説,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士民殷富,繁軼五陵;宫宇宏丽,崇冠三川。” 宋 叶适 《宣教郎夏公墓志铭》:“既而闻其在 闽 ,思不出位,而以事至者常立决,是非少所徇,诸司及士民亦爱之。” 清 无名氏 《王氏复仇记》:“於是 丹阳 诸生奋臂一呼,邑中士民响应数千百人。”

(4).犹言军民。《诗·大雅·瞻卬》:“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郑玄 笺:“天下骚扰,邦国无有安定者,士卒与民皆劳病。” 孔颖达 疏:“以‘士’‘民’连文,故云‘士卒与民’。士卒即从军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士民”是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士”与“民”的本义及其结合后的历史语境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代文献,其详细解释如下:

  1. 字义分解与基本构成

    • 士:在先秦语境中,“士”最初指介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多指低级贵族或武士,后逐渐演变为对有一定知识技能、道德修养或担任低级官职之人的通称,可理解为知识分子或低级官吏。《说文解字》:“士,事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能事其事者之称。
    • 民:泛指庶民、百姓,即非贵族、非官吏的普通民众。《说文解字》:“民,众萌也。”指广大平民。
  2. 复合词“士民”的核心含义 “士民”合称,通常指代官吏(或知识分子)与平民百姓的合称,即社会中的统治阶层(或精英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普通大众)的统称。它强调的是社会构成中的主要群体。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解释为:“士子与庶民。古时四民之一。”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释义为:“士子与庶民。士民为四民之一。”
  3. 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与语境

    • 泛指官吏与百姓: 这是最普遍的用法,指代统治阶层(包括其预备成员“士”)和广大民众。
      • 例:《榖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范宁注:“学习道艺者。” 这里“士民”是四民之首,指脱离生产、学习道艺、准备入仕的群体,与“民”(农、工、商)相对,但仍属于“民”的范畴(非贵族)。(此处指代《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工具书对“四民”及“士民”的释义来源)
      • 例:《荀子·致士》:“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 此处的“士民”显然涵盖了国家的精英(士)和基础(民)。
    • 特指士子阶层(读书人): 在某些语境下,“士民”更侧重于指代“士”这个群体,即读书人或低级官吏。
      • 例:《韩非子·五蠹》:“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 这里的“士民”主要指国内的官僚阶层或权贵。
      • 例:《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此政策直接针对的对象就是掌握知识的“士民”(士阶层)。
    • 士与民的融合或模糊化: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战国以后,“士”的来源逐渐平民化,“士民”有时也用来指代包含读书人在内的普通民众。
      • 例:后世文献中常出现“士民工商”的提法,这里的“士民”有时更侧重“士”代表的读书人群体,与工商并列。
  4. 与现代用语的对比 在现代汉语中,“士”作为独立阶层已消失,主要指知识分子(如“院士”、“人士”)或军人(如“士兵”)。“民”指人民、民众。“士民”作为一个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其古义被“知识分子与民众”、“精英与大众”、“官民”等更具体的表述所取代。

“士民”在古汉语中,核心含义是指社会中的官吏(或知识分子)阶层与平民百姓的合称,代表社会的主要构成群体。其具体所指在语境中略有侧重,或泛指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或特指士子阶层,或体现士与民的融合。其概念源于先秦的社会等级结构,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重要词汇。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士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1.基本定义

2.历史背景与分类

3.用法与例句

4.词义演变

“士民”的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既可指特定阶层,也可泛指百姓或军民。其核心在于“士”与“民”的结合,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知识阶层与普通民众的并称或统称。

别人正在浏览...

瀑沫别细剥蚀丛悴蹙怖导体雕虫小技东桥都辖顿擗烦肠风凉人傅陈膏壤乖僻邪谬寒径含冤受屈烘堂大笑壶房活跃跃贾帆剪弃解魄惊神矜疑绝代佳人炼质緑粉卖冰蛮俗梅梁内金跑光披布僻地破觚斲雕谴诃奇肱耆年硕德秋女求同存异全门丧庭商猋笙歌神机妙算十九路军诗门食肉寝皮睡息肆目剔齿櫼通治头牟外禄慰诲委任文课汙莱咸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