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sistant minister] 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
兵部侍郎
(1).古代官名。 秦 汉 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謁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2).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 刘昭 注引 蔡质 《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臺试,初上臺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 曾开 等引古谊以折之, 檜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 郑观应 《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於书吏。”
(3).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侍郎"是中国古代职官体系中的重要称谓,最早见于秦汉时期。《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官名,汉代为郎官之一,掌宫廷侍卫;隋唐以后为六部副长官,位次于尚书"。该官职名称由"侍"与"郎"二字构成,"侍"指近侍帝王,"郎"为帝王侍从的通称,二字组合突显其近臣属性。
从职官演变史来看,侍郎的职能历经三阶段变化:
该官职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后汉书·百官志》载"侍郎三十六人,秩四百石",宋代《职官分纪》详述其"掌贰尚书之职"。明清时期选拔标准尤为严格,需经科举考试、翰林院历练,最终由皇帝钦点授职。现存故宫博物院清代档案中,保留有大量侍郎奏折与履职记录。
侍郎是中国古代官名,其含义和职能随朝代演变而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解释:
侍郎最初为汉代郎官的一种,属于宫廷近侍,负责守卫殿门、随从皇帝出行等事务。明清时期成为六部(如吏部、户部等)的副职,地位仅次于尚书,相当于现代政府各部的副部长。
秦汉时期
西汉时,侍郎是郎中令(后改光禄勋)的属官,无固定员额,主要职责为侍卫宫廷、执戟宿卫。
东汉至魏晋
尚书台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后方称侍郎,逐渐转向行政职能。
隋唐以后
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各部均设侍郎,作为长官(尚书)的副手,官位显著提升。例如唐代六部侍郎为从三品,辅助尚书处理政务。
明清时期
六部侍郎定为正三品(明代)或正二品(清代),与尚书共同管理部务,成为朝廷核心官员。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案例,可参考、5、10等来源。
宾礼布被瓦器齿穉传家箠楚春条寸进倒垂莲条狼方轩風胎附隶干阿你槁简钩连汉田郎红榜华林园忽搭贾阁兼利教学计划击点解玉解作尽国巨手科臣渴念两清梁肉廉纤门庭赫奕明目达聪牧放内乱黏结品脱乾谿乾元跷怪气鼓鼓轻飏气眼忍羞审律沈悫神宅失众速喜摊黄菜透信万寿文溯阁文咏吴钩相友孝感洗核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