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侍郎的意思、侍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侍郎的解释

[assistant minister] 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

兵部侍郎

详细解释

(1).古代官名。 秦 汉 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謁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2).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 刘昭 注引 蔡质 《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臺试,初上臺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 曾开 等引古谊以折之, 檜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 郑观应 《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於书吏。”

(3).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侍郎是中国古代官名,其含义和职能随朝代演变而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侍郎最初为汉代郎官的一种,属于宫廷近侍,负责守卫殿门、随从皇帝出行等事务。明清时期成为六部(如吏部、户部等)的副职,地位仅次于尚书,相当于现代政府各部的副部长。


二、历史演变

  1. 秦汉时期
    西汉时,侍郎是郎中令(后改光禄勋)的属官,无固定员额,主要职责为侍卫宫廷、执戟宿卫。

  2. 东汉至魏晋
    尚书台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后方称侍郎,逐渐转向行政职能。

  3. 隋唐以后
    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各部均设侍郎,作为长官(尚书)的副手,官位显著提升。例如唐代六部侍郎为从三品,辅助尚书处理政务。

  4. 明清时期
    六部侍郎定为正三品(明代)或正二品(清代),与尚书共同管理部务,成为朝廷核心官员。


三、职能与品级


四、其他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案例,可参考、5、10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侍郎》是什么意思

《侍郎》指的是古代官员职位的一种,属于朝廷的高级官员之一。侍郎一词中的“侍”表示服侍、侍奉,有侍候、服役的意思;“郎”则解释为高级官员,尤指在朝廷担任副职的官员。

拆分部首和笔画

《侍郎》一词的拆分部首为“亻”和“阝”,其中“亻”部为人字旁,表示与人相关;“阝”为部首,表示与阜、邑、郦等字有关。根据汉字字典的统计,侍郎的笔画数为16画。

来源和繁体

《侍郎》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官制中设有侍郎一职,职位的权力与地位较高。随着历史的变迁,侍郎依然被延续至唐代,而在宋代以后,官制逐渐改变,侍郎的地位逐渐下降。繁体字“侍郎”与简体字一样。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侍郎”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中“侍”字的上方通常加上“备”字旁,表示侍奉和备遇的意思。而“郎”字则比较接近于现代的写法,主要是由“阝”和“良”两个部分组成。

例句

1. 他在宫廷中担任着侍郎一职,为皇帝处理政务。

2. 侍郎职位在古代的官制中非常重要,其地位堪比现代的省部级官员。

组词

侍卫、郎中、侍从、郎君、侍女等。

近义词

宰相、尚书、大臣。

反义词

仆役、奴仆、庶民。

别人正在浏览...

百箭板槛保全北宿不伏长列襜褕逞憾楚望台单一制倒落电唁雕励迭升杜二发镘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河汾门下画敕黄人捧日桀恶静憩技术性具君局钱垦殖苦功良乐裂灭理例灵阿离骚鲁两生漫洟明丽磨炼狞犷醲酝蟠纸贫无置锥企迟躯老驱遣融粲勃泌三闇散没上弓烧薪沈铄师锡肃遏素流通风报信外藩位极人臣文君新寡无息无緖象服霄鱼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