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戒慰勉。《清史稿·世祖紀二》:“今一意修省,祗懼天戒。大小臣工,宜相儆息。”
儆息是一個文言複合詞,由“儆”和“息”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因受警戒而停止(某種行為)。以下是具體釋義:
字義分解
組合後,“儆息”表示因受到告誡或威懾而停止行動,隱含被動性。
典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盤庚》的注釋文獻。東漢經學家鄭玄在注解《尚書》“度乃口”一句時指出:
“度”當讀為“儆”,儆息也,謂當謹慎言語,勿浮言惑衆。(引自鄭玄《尚書注》)
此處“儆息”指因畏懼懲罰而收斂言論,強調通過威懾達到制止的效果。清代學者孫星衍在《尚書今古文注疏》中進一步闡釋:
“儆”訓為戒,“息”為止,儆息即戒止,令民毋妄言。(來源: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
現代詞典收錄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明确釋義:
儆息:因受警戒而止息。
并引用《尚書》鄭玄注作為書證(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使用場景
該詞屬古漢語專用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先秦文獻或訓诂學領域。其意義強調通過外部警示(如法令、輿論)迫使行為終止,與“自覺停止”有所區别。
參考文獻來源:
“儆息”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解釋:
“儆息”應以“警戒慰勉”為權威釋義,其他解釋需謹慎考據。如需引用古籍原文,建議直接查閱《清史稿》等一手資料。
哀感鼇宮撥解步罡踏鬥草屩長庑産毻春衣出師未捷身先死盜鈔奪倫複位公私兩利歸骸花豔禍鳥醮訴節損精辯警亮寖尋九九圖酒綠燈紅蹶躍俊明開挖克翦闚兵焜爛浪頭遼陽鶴鹿牀論問命材目指暖坐女伶黔皁切論清勝塞邦三等三河三刻燒錢紙少尉生擦擦世禅唆激畋犬貼邊通算萬事大吉窩窩膩膩吾兄銜命鹹舃宵匪小徭役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