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累述死者生前行迹并以此定谥的文字。 清 龔自珍 《周信之明經中孚手拓吳興收藏家吳晉宋梁四朝磚文八十七種見贻賦小詩報之》:“非金非石非誄諡,獸面魚形錯文字。”
“诔谥”是古代對死者進行哀悼并評定谥號的一種文體或儀式,具體解釋如下:
诔(lěi) 是古代叙述死者生平事迹、表達哀悼的文體,通常用于上級對下級的悼念。其特點包括:
谥(shì) 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根據其生平行為給予的褒貶稱號,如“文正”“武穆”等。其核心意義在于:
“诔谥”一詞結合了兩者功能:
“诔谥”是古代通過诔文追述死者生平,并據此評定谥號的制度,兼具情感表達與禮法評價的雙重意義。
诔谥(léi shì)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讠,總共有七個筆畫。該詞語來源于古代社會中寄托對逝者哀悼之情的一種儀式,通常用于為已故的君主或貴族發表悼詞并給予特定的稱謂及追封。
在繁體字中,诔谥的寫法為「誄謚」。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诔谥」的發音和意義基本相同,但字形稍有差異。在古代,「诔」的上半部常常寫作「讠」,下半部寫成「壬」。而「谥」的上半部常常寫作「讠」,下半部寫成「豕」。
以下是一個關于「诔谥」的例句:
他們為已故的國王發表了莊重的诔谥。
一些與「诔谥」相關的組詞有:紀念、哀悼、悼念、瞻仰。
「诔谥」的一些近義詞包括:祭文、悼文、挽詞、悼詞。
「诔谥」的反義詞可以是:祝福、慶賀、歡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