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诔谥的意思、诔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诔谥的解釋

古代累述死者生前行迹并以此定谥的文字。 清 龔自珍 《周信之明經中孚手拓吳興收藏家吳晉宋梁四朝磚文八十七種見贻賦小詩報之》:“非金非石非誄諡,獸面魚形錯文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诔谥(lěi shì)是古代中國喪葬禮儀中的特定術語,由“诔”與“谥”二字組合而成,分别指代兩種密切相關的哀悼與追尊儀式:

  1. 诔(lěi)

    指叙述死者生平德行、表達哀悼之情的悼文。《說文解字》釋“诔”為“谥也”,段玉裁注:“累列生時行迹,讀之以作谥者。”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文字總結逝者生平功績,為拟定谥號提供依據。诔文多由史官或近臣撰寫,在葬禮上宣讀,屬古代貴族喪禮的重要環節。

    來源:《說文解字注》《文心雕龍·诔碑》

  2. 谥(shì)

    指帝王、貴族、名臣死後,依其生平事迹與品德所追封的稱號。《禮記·表記》載:“先王谥以尊名。”谥號具有“褒貶死者,勸勉生者”的作用,如“文”“武”表褒揚,“厲”“炀”含貶斥,由朝廷禮官據谥法拟定,經君主認可後頒行。

    來源:《禮記正義》《逸周書·谥法解》

诔谥的關聯性

“诔”是撰寫悼文的過程,“谥”是最終賦予的稱號,二者構成連貫儀式:诔文陳述逝者德行作為谥號定奪的依據,谥號則是對诔文内容的凝練概括。如《文心雕龍》所言:“讀诔定谥,其節文大矣。”這一制度盛行于周代至漢代,集中體現古代“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與禮法秩序。

來源:《儀禮·士喪禮》《漢書·藝文志》

曆史背景補充

诔谥制度嚴格遵循等級規範。《禮記·曲禮》明确“賤不诔貴,幼不诔長”,僅適用于士大夫以上階層。唐代後谥號漸趨繁複,诔文則逐漸演變為民間哀祭文,但“诔谥”作為禮制專稱仍保留于典籍中,成為研究古代喪葬文化的重要範疇。

來源:《周禮·春官宗伯》《通典·禮典》

網絡擴展解釋

“诔谥”是古代對死者進行哀悼并評定谥號的一種文體或儀式,具體解釋如下:

1.诔的含義

诔(lěi) 是古代叙述死者生平事迹、表達哀悼的文體,通常用于上級對下級的悼念。其特點包括:

2.谥的含義

谥(shì) 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根據其生平行為給予的褒貶稱號,如“文正”“武穆”等。其核心意義在于:

3.诔與谥的關系

“诔谥”一詞結合了兩者功能:

4.示例與文獻依據

“诔谥”是古代通過诔文追述死者生平,并據此評定谥號的制度,兼具情感表達與禮法評價的雙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愛身熬波百六陽九白洋北伐軍北京市北拳便桶逼債德曜釣篷狄鹽惡徵封爵晐備鳏官關讬規旋橫越嬌婦饑飽勞役解榜岕荈濟急金枷進舍女壻狂貙連日繼夜令甓祴遴簡龍畫竿掄算芒鞵毛毛蟲甯死不辱劈礰平均工資貧迫鼙婆侵短慶幫寝迹侵降缺喪曲面柔利生阜蛇盤鬼附收發順上說白道緑探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童髦徒隸武官五宿相處西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