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尸柩 ”。《北史·隐逸传·徐则》:“须臾尸柩至,知其灵化。”
盛有尸体的棺材。《礼记·丧大记》:“君弔,见尸柩而后踊。”《汉书·师丹传》:“前大行尸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
尸柩(shī jiù)是一个汉语复合词,专指盛放死者遗体的棺材,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指装有尸体的棺材,即停放待葬或准备下葬的棺木。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该词条,释义为“盛有尸体的棺材”。
《礼记·曲礼下》载:“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强调“尸”与“柩”在丧仪中的阶段差异。
来源:《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后汉书·邓皇后纪》载:“(太后)幸洛阳寺,录囚徒,理冤狱……亲见尸柩,哀感流涕。”
来源: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校勘本)。
“尸柩”在古代丧葬制度中承载礼仪性与庄重性:
来源: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中,“尸柩”属书面用语,常见于历史文献、法律文书(如“尸柩检验”)及学术论述,日常口语多用“棺材”或“灵柩”。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灵柩”列为规范词条,释义为“死者已入殓的棺材”。
“尸柩”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指盛放尸体的棺材,常见于古代文献或丧葬礼仪中。该词由“尸”(遗体)和“柩”(棺材)组合而成,强调已装殓遗体的棺木状态。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该词,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北史·隐逸传》等古籍原文。
昂扬版盖飙焰比儿舶趠风不拔一毛拆字令晨钟暮鼓斥力川泽纳污弹纬灯煤定时器东皋计蠹国耗民跺躂法办梵寂风筝干枢葛帔股肱之力国客鸿梧化风坏败尖言尖语鹪鹩介众镜水觐谒迹人来者略绰口廉辨梁倚领取铃网刘白堕门客靺鞨拿解判事寝事求降人丁上急圣惠方饰奬疏条俗礼土岗窝盘无颣乡试显见闲磕牙仙童媟嫚系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