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tanus] 病名。又名傷痙、金瘡痙。一種急性傳染病,因破傷風杆菌從創口侵入體内而引起
急性傳染病的一種。因破傷風杆菌從創口侵入體内而引起。 宋 洪邁 《夷堅丁志·張顔承節》:“我為主公所擊,已中破傷風,恐不得活。”《元典章·刑部四·諸殺》:“八歲男 汪驢兒 先用土塊擲打十歲 趙引兒 本人卻用土塊還打,誤傷五歲男 汪黑廝 ,因破傷風身死。”《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 包龍圖 密地分付牢子每不準難為 劉安住 ,又分付衙門中人張揚出去,隻説 安住 破傷風發,不久待死。”《花城》1981年第6期:“根據人道主義,我還得給你縫好!你要是不服從,破傷風送了命,我可不負責任!”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或稱破傷風梭菌)引起的一種嚴重急性感染性疾病。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破傷風梭菌廣泛存在于土壤、灰塵、動物糞便中。當人體出現深而窄的傷口(如刺傷、燒傷、開放性骨折等),該菌可通過皮膚或黏膜破口侵入,在缺氧環境中大量繁殖,釋放毒性極強的破傷風痙攣毒素。這種神經毒素會阻斷抑制性神經遞質釋放,導緻全身骨骼肌持續強直性收縮和陣發性痙攣。
破傷風毒素的緻死量不足1微克,重症患者死亡率超過50%。預防關鍵包括:
該病具有"潛伏期惡魔"特性,即使傷口愈合後仍可能發病。若出現肌肉僵硬、吞咽困難等症狀,需立即就醫。
破傷風(pò shāng fēng)是一個中文名詞,指的是一種由破傷風梭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病主要通過傷口接觸感染,通常表現為肌肉僵硬、疼痛以及痙攣的症狀。
破傷風的拆分部首是石(shí)和足(zú),拆分部首是石的原字為“訐”,拆分部首是足的原字為“趴”。破傷風的拆分筆畫是16畫,繁體字為「破傷風」。
破傷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在古代漢字中,破傷風的拆分是“石”和“疒”(shāng),後來疒字被替換為足,形成了現在的破傷風字形。
在古時候,破傷風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破傷風」,其中的「傷」是用偏旁部首貝(bèi)和殳(shū)組成的,「風」則是用偏旁部首雲(yún)和出(chū)組成的。
以下是一些例句來說明破傷風這個詞的用法:
一些與破傷風相關的組詞有:破傷風疫苗、破傷風梭菌、破傷風抗毒素等。
與破傷風近義的詞有:破傷、破傷風。
破傷風的反義詞是: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