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宮室之制,有正寝、内寝之别。正寝又叫外寝,為君主治事之所。《禮紀·内則》:“適子庶子見於外寝。”《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下》:“依古六寝,權制三室,以 安昌殿 為内寝, 皇信堂 為中寝,四下(疑 四合殿 )為外寝。”
(2).中門外的房屋,治喪者所居。《儀禮·喪服》:“既練,舍外寝。始食菜果,飯素食,哭無時。” 鄭玄 注:“舍外寝於中門之外屋,下壘墼為之,不塗塈,所謂堊室也。” 晉 潘嶽 《楊仲武诔》:“ 德宮 之艱,同次外寝;惟我與爾,對筵接枕。”《宋史·隱逸傳上·李渎》:“嘗語諸子曰:‘山水足以娛情,苟遇醉而卒,吾之願也。吾将與爾永訣,爾輩當常在左右。’即設外寝,與諸子同處……頃之,卒。”
“外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古代宮室的正寝(君主理政之所)
古代宮室制度中,分為正寝(外寝)和内寝。正寝是君主處理政務的場所,如《禮記·内則》記載“適子庶子見於外寝”,《魏書》也提到外寝為君主權制三室之一。
治喪者的居所
指中門外的房屋,用于守喪期間居住。例如《儀禮·喪服》提到“舍外寝”,鄭玄注解為“中門之外屋”,晉代潘嶽的《楊仲武诔》和《宋史》中均有相關用例。
建議進一步查閱《禮記》《儀禮》等古籍,或權威曆史辭典以獲取更詳細的制度背景。
外寝(wài chè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皇帝或王後不在内宮的卧室,而是居住在外面的寝宮。
外寝的拆分部首是「夕」和「宀」,其中「夕」表示夜晚的意思,「宀」表示房頂的意思。
外寝的總筆畫為12畫。
外寝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皇宮的建築和居住制度。在古代中國,皇帝或王後住在皇宮内部的寝宮被稱為内寝,而不在内宮住的寝宮則被稱為外寝。
繁體寫法為「外寢」。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外寝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外寢」,字形上形狀類似現在的寫法。
1. 皇帝下令修建一座華麗的外寝,專供夏季居住。
2. 王後因為身體不適,不得不長期居住在外寝,無法參與内宮的政務。
内寝、寝宮、宮殿、皇宮、住宅、居所
外居、宮外、外宅
内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