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朝的意思、放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朝的解釋

(1).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群臣朝參,謂之“放朝”。本 唐 制,後朝因之。 唐 白居易 《雨雪放朝因懷微之》詩:“歸騎紛紛下九衢,放朝三日為泥塗。”《舊唐書·文宗紀論》:“朕欲與卿等每日相見,其輟朝、放朝,用雙日可也。” 明 李東陽 《早朝遇雨途中即事》詩:“縱道君恩屢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櫛。”參閱 宋 王溥 《唐會要·朔望朝參》。

(2).謂群臣朝參畢退朝。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於禮,羣臣無一日不朝者,故正衙雖不坐,常參官猶立班,俟放朝乃退。”

(3).謂讓群臣入朝朝參。《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臣聞朝廷之儀,進止有度。伏見常參文武官每日趨朝,并早赴待漏院,候開内門齊入,今以辰漏上始放朝,故多後時乃入。” 明 高啟 《早至阙下候朝》詩:“月明立傍禦溝橋,半啟宮門未放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放朝”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術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1.免除朝參

在盛暑、雨雪、泥濘等極端天氣或特殊情況下,皇帝會酌情免除群臣的朝參,稱為“放朝”。此制始于唐代,後世沿用。例如:

2.退朝

指群臣完成朝參後離開宮廷的過程。如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描述,官員需在正衙立班等待“放朝”後方可退下。

3.允許入朝

指開啟宮門讓群臣入朝參拜。例如明代高啟《早至阙下候朝》詩雲“半啟宮門未放朝”,即宮門未開時官員需等候。


補充說明

如需具體曆史案例或更多文獻引用,可參考唐代典章《唐會要·朔望朝參》。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朝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放朝(fàng cháo)這個詞是漢語詞彙,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其中,“放”字的部首是“攴”,它的拼音是fàng,它的筆畫數是4;而“朝”字的部首是“月”,它的拼音是cháo,它的筆畫數是12。 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 放朝一詞來源于古代宮廷制度,指的是朝廷進行宴會、政務活動等的時間。在繁體字中,“放”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似,而“朝”字的繁體形式為“朝”。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是放朝這個詞的字形在古代并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例句:今天放朝的時間有變動。 組詞:放松、放開、放心。 近義詞:早朝、朝陽。 反義詞:宵禁、夜朝。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