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春意正濃。 唐 李賀 《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二月》:“勞勞胡燕怨酣春,薇帳逗煙生緑塵。”
“酣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酣春(拼音:hān chūn)指春意正濃的時節,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描繪春季最繁盛的狀态。其中“酣”表示暢快、盡興,“春”特指春季,合起來形容春天生機蓬勃、萬物舒展的盛景。
字詞拆解
具體時段
根據唐代李賀的詩句“勞勞胡燕怨酣春”推測,酣春多指農曆二月,此時草長莺飛,春色濃郁卻尚未入暮春,帶有朦胧煙霭的意境。
文學描寫
如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二月》中,通過“薇帳逗煙生綠塵”等詩句,以“酣春”烘托出煙雨迷蒙的春日畫卷。
現代用法
該詞多用于詩歌、散文或抒情性文本,形容春意盎然、萬物勃發的景象,帶有古典雅緻色彩。
“酣春”是一個富有畫面感的古雅詞彙,既描述自然時令,也寄托了人們對生機與美好的情感。其核心意境可通過李賀詩句“草色遙看近卻無”來體會——春意滿溢卻含蓄朦胧。
《酣春》是指春天到來時人們陶醉在春意盎然的氣息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酣春》的拆分部首是酉和春,其中酉為酒部,春為日部。它的筆畫數為9。
《酣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作品,用來表達對春天的暢快和歡樂。
《酣春》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酣春」。
在古代,「酣春」的寫法有時會使用不同的字體和書寫方式。例如,有時「酣」會寫作「酤」,而「春」則可能寫作「旬」。這種變化主要源于不同書法風格和時代演變。
1. 春風拂面,清涼宜人,真是酣春的季節啊。
2. 走進那片花海,我仿佛能聽到鳥兒歡快的歌唱,在酣春的氛圍中陶醉。
酩酊酣、醉心春、春意盎然、春光明媚。
春光明媚、芳菲盛開、花好月圓。
寒冬臘月、凋零、落葉黃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