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适己的意思、适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适己的解释

犹自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赤石进帆海》诗:“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适己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符合自己的心意、性情或需要。它强调事物或行为与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或主观感受相契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适:本义为“往、到”,引申为“适合、符合”。《说文解字》释“适”为“之也”,段玉裁注:“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 在“适己”一词中,“适”取其“符合、切合”之意。
    • 己:指自身、自己。
    • 合义:因此,“适己”直译为“符合自己”,意指(某事物、行为、环境等)与自身的意愿、本性、需求或标准相吻合,使自己感到舒适、满意或自在。它侧重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内在标准。
  2. 用法与语境:

    • 形容事物特性:指某物或某事的性质恰好满足个人的喜好或要求。
      • 例:“这件衣服款式简单,穿着舒适,很适己。”(意指衣服符合穿衣者个人的审美和舒适需求)。
    • 形容行为选择:指选择或从事某项活动是因为它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力或价值观。
      • 例:“他辞去高薪工作,回乡务农,只为寻求一种适己的生活方式。”(意指务农的生活符合他个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形容环境状态:指所处的环境或氛围让个体感到自在、没有压力。
      • 例:“山林幽静,远离尘嚣,于他最为适己。”(意指山林环境符合他喜好宁静的本性)。
    • 强调主观性:“适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一事物对甲“适己”,对乙未必“适己”,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个体自身的标准。
  3. 与近义词辨析:

    • “适意”:也指顺心如意,感觉舒适。与“适己”意义非常接近,有时可互换。细微差别在于“适意”可能更侧重于当下的心情感受(惬意),而“适己”更强调符合自身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本性或需求。
    • “合意”:指符合心意、令人满意。其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如“此举甚合我意”)。而“适己”则明确指向“符合自己”。
    • “自适”:指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更侧重于描述主体自身达到的一种舒适、满足的状态,是“适己”的结果或表现。
  4. 古文献例证(体现权威性):

    • 虽非“适己”一词的直接出处,但其思想常见于古籍。如《庄子·骈拇》中“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的寓言,深刻阐释了万物各有其自然本性,唯有顺应其本性(即“适己”)才能安适的道理。庄子主张的“自适其适”(《庄子·大宗师》)、“适人之适”与“自适其适”的区分,更是直接点明了追求符合自身本性的“适己”状态的重要性。
    • 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以及其归隐田园的选择,正是实践“适己”生活的典范,追求的是内心所求的闲适自在。

“适己”意指事物或行为符合自身的意愿、本性、需求或标准,从而使个体感到舒适、满意或自在。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契合度,是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自我要求的一种判断和感受。该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内在感受、自然本性与生活选择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视。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适”和“己”的权威字义解释及引申义的梳理。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商务印书馆:对“适”字“符合”义项的现代规范释义。
  3.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适”字本义及演变的经典阐释。
  4. 《庄子》(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系列):特别是《骈拇》、《大宗师》等篇中关于“自适其适”的哲学思想,为理解“适己”的文化内涵提供源头依据。
  5. 陶渊明《陶渊明集》(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归去来兮辞》是实践“适己”生活理想的著名文学作品。
  6. 汉典 (www.zdic.net):在线查询“适己”及相关单字的释义与用例。
  7. 国学大师 (www.guoxuedashi.com):提供古籍原文检索,可查证相关概念在经典中的运用。

网络扩展解释

“适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适己”指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行为或态度,强调个体应基于实际能力处理问题,而非盲目效仿他人。例如《史记》中提到庄子“洸洋自恣以适己”,即庄子通过自由表达思想来顺应自身追求。

二、古典文献中的用法

  1. 自得状态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中,“适己”均与“自恣”“物可忽”等词关联,表达超脱外界评价、专注于内在自适的状态。
  2. 哲学延伸
    南朝谢灵运诗句“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进一步引申:追求虚名不符合大道,而顺应本心可超然外物。

三、现代应用与启示

该词常被用于强调“尊重个体差异”的语境,例如:

四、相关词汇

与“适材适所”“己溺己饥”等成语同属强调个体与环境适配性的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百会背运宾长禀法摈退泊车出道垂饵虎口词赋科地球资源卫星短学对数函数恩润飞征凤团奋扬割面寒乞函箱阵韩湘子涵泳好战浇淋锦歌经途九丝绢地堪士梁州连环图画癃罢渌洄緑内障莽渺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铭文闵凶拿权甯封子倪嗣冲霶润丕诞牵弋起明轻视傲物青砖起赛弃易求难容济散男审慎书读五车水芹思域铁器时代尾页卧处窝留无所不知献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