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陂名。故址在今 河南 淮河 北 正陽 、 息縣 間。跨 汝河 ,受 淮 北諸水,郡以為饒。 漢成帝 時, 關 東患水,陂溢為害, 翟方進 等奏罷之。後歲旱、民失其利。 東漢 鄧晨 為 汝南 太守,修複舊陂,起塘四百馀裡,灌田數千頃, 汝 土以饒。至 安帝 永初 三年,诏以陂假與貧民,自是遂廢。 宋 秦觀 《汝水漲溢說》:“《漢書》稱 汝南 有 鴻隙陂 , 翟方進 為相始奏罷,郡人怨甚切。意 鴻隙陂 者,非特為灌溉之利,菱芡蒲魚之饒,實一郡瀦水處也。”
“鴻隙陂”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地理位置
位于今河南省正陽縣、息縣一帶,跨汝河流域,是漢代淮河流域的重要蓄水灌溉工程。其水系連通淮河與慎水,具有調節水量、防洪抗旱的功能。
曆史沿革
功能與影響
兼具蓄水灌溉、水産養殖(如菱芡、蒲魚)及防洪調蓄作用,對當地經濟民生至關重要。
在部分文獻中(如《左傳》注疏),以“鴻隙陂”比喻事物差異懸殊,原句“鴻鹄陂有隙,可使引魚”中,“鴻”指大雁,“隙”為縫隙,“陂”為水坑,引申為兩者相隔甚遠。但此用法在權威曆史文獻中較少出現。
“鴻隙陂”主要指漢代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其興廢反映了古代農業與自然災害的治理曆史。文學比喻用法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非主流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經注》《漢書》等古籍。
鴻隙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分離、遠離或相隔遙遠的狀态。
鴻隙陂的拆分部首為“鳥”和“阜”,筆畫總數為17畫。
鴻隙陂源自于《莊子·逍遙遊篇》:“竹樓之上,有間谷焉,其陰多為蕭條,其陽則有黎民之居。惟所患者土之厚薄,山之高下,水之深淺,與人境之所異也。蓋土陷而水為鴻隙,陽台之下幽冥浩渺,有時沒有日月,無測無窮。”
鴻隙陂的繁體字為「鴻隙陂」。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鴻隙陂的古代寫法為「鴻隙疲」。
1. 兩位兄弟因為長期分居不同城市,感情漸漸鴻隙陂。
2. 古代詩人描繪了山川的鴻隙陂之美。
1. 鴻隙陂灘
2. 鴻隙陂木
3. 鴻隙陂地
4. 鴻隙陂天
1. 鴻溝
2. 極遠之隔
3. 相距甚遠
1. 親密
2. 近距離
3. 互相接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