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史館的意思、史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史館的解釋

[historiographers’ institute] 舊時主持編纂國史的機構

餘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之事。——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詳細解釋

官修史書的官署名。 北齊 時設立, 唐太宗 時始由宰相兼領,以後沿為定制。 唐 韓愈 《獨孤府君墓志銘》:“二年,兼職史館。”《宋史·神宗紀三》:“﹝ 元豐 四年﹞詔 曾鞏 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 清 魏源 《<聖武記>叙》:“京師,掌故海也,得借觀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傳説。”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不但文字質樸難識,有上古淳厚之風,而且立言也很得體,可以宣付史館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史館是古代中國官方設立的專門負責編纂國史的機構,其職能和曆史演變如下:

定義與起源

史館是官修史書的官署名,最早可追溯至北齊時期。唐代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正式設立史館于門下省,後改隸中書省,由宰相監修國史,成為定制。

職能與結構

  1. 核心職責:主持修撰前代和本朝國史,如《晉書》《梁書》《隋書》等重要史書均成書于史館。
  2. 組織架構:
    • 以宰相為“監修國史”,統領修史事務;
    • 下設修撰、直館等專職史官,另由各部門定期提交史料。
  3. 運作模式:唐代起形成“宰相監修、專職修撰、多方協作”的制度,成為後世修史的典範。

曆史演變

文化意義

史館集中了官方檔案和私家著述,是曆史研究的重要平台。例如清代學者魏源曾借助史館秘藏文獻完成《聖武記》。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制度記載與現代學術考證,完整信息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唐會要》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史館: 一個關于曆史的場所

“史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史 (shǐ) 和館 (guǎn)。其中,“史”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5個筆畫;而“館”字的部首是“⻏”,總共有13個筆畫。

“史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方史書,如《史記》和《漢書》等。在古代,史官擔任着編纂和保存曆史文獻的重要職責。因此,“史館”成為了一個專門收藏和陳列曆史文物、古籍、檔案等的場所。

在繁體字中,“史館”被寫作“史館”。繁體字在一些地區和場合仍然得到使用,盡管現代漢字通常采用簡體字形式。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史”字在古代的寫法包括了額外的“口”字形,類似于正方形的結構,以表示與語言和言談有關的概念。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史館”的使用:“我在史館研究了很多關于古代文明的資料。”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史官”、“史學”、“史籍”

近義詞:“博物館”、“博物院”、“博覽館”

反義詞:“現代館”、“當代館”、“科技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