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storiographers’ institute] 舊時主持編纂國史的機構
餘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之事。——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官修史書的官署名。 北齊 時設立, 唐太宗 時始由宰相兼領,以後沿為定制。 唐 韓愈 《獨孤府君墓志銘》:“二年,兼職史館。”《宋史·神宗紀三》:“﹝ 元豐 四年﹞詔 曾鞏 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 清 魏源 《<聖武記>叙》:“京師,掌故海也,得借觀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傳説。”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不但文字質樸難識,有上古淳厚之風,而且立言也很得體,可以宣付史館的。”
史館是中國古代官方設立的專職編纂、保存曆史文獻的機構,其核心職能為記錄國史與典章制度。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史館指“古代掌管編纂國史的官署”,《辭海》進一步說明其“自唐代始設,曆代沿革,負責修纂前朝及本朝實錄、正史”。
從功能上看,史館承擔三方面職責:其一為編修前代史書,如唐初設立史館重修《晉書》《隋書》;其二為實錄本朝政事,如宋代史官每日記錄皇帝言行形成《起居注》;其三為保管檔案文書,明代翰林院下設史館存貯各衙門移送題奏本章。
史館制度曆經演變:漢代稱“東觀”,隸屬秘書監;唐代貞觀三年(629年)設專職史館于禁中,由宰相監修國史;清代改設“國史館”于東華門,修纂《大清一統志》等典籍。其運作模式體現古代“君舉必書”的史學傳統,為研究中國史學史、政治制度史提供了重要文獻基礎。
史館是古代中國官方設立的專門負責編纂國史的機構,其職能和曆史演變如下:
史館是官修史書的官署名,最早可追溯至北齊時期。唐代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正式設立史館于門下省,後改隸中書省,由宰相監修國史,成為定制。
史館集中了官方檔案和私家著述,是曆史研究的重要平台。例如清代學者魏源曾借助史館秘藏文獻完成《聖武記》。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制度記載與現代學術考證,完整信息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唐會要》等史料。
闇化百木長鞭擗肸肸赤道打格子道德實踐雕卵地磅動脈硬化二江非池中物匪什風簾陔步隔世之感公孫海棠環子畫箑悔過加勁剪春羅講閱架勢靜莫軍紀巨族犒享寇境苦空獵彥理直氣壯論據論世謎底末端捏撮歐碧埤助千官譴戒騎牆全韻缺事饒有肉麻當有趣三狗侍丁世風樹國順推鼠璞素裝塔灰天征鐵面無情貼書透達無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