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storiographers’ institute] 旧时主持编纂国史的机构
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官修史书的官署名。 北齐 时设立, 唐太宗 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唐 韩愈 《独孤府君墓志铭》:“二年,兼职史馆。”《宋史·神宗纪三》:“﹝ 元丰 四年﹞詔 曾巩 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史馆是中国古代官方设立的专职编纂、保存历史文献的机构,其核心职能为记录国史与典章制度。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史馆指“古代掌管编纂国史的官署”,《辞海》进一步说明其“自唐代始设,历代沿革,负责修纂前朝及本朝实录、正史”。
从功能上看,史馆承担三方面职责:其一为编修前代史书,如唐初设立史馆重修《晋书》《隋书》;其二为实录本朝政事,如宋代史官每日记录皇帝言行形成《起居注》;其三为保管档案文书,明代翰林院下设史馆存贮各衙门移送题奏本章。
史馆制度历经演变:汉代称“东观”,隶属秘书监;唐代贞观三年(629年)设专职史馆于禁中,由宰相监修国史;清代改设“国史馆”于东华门,修纂《大清一统志》等典籍。其运作模式体现古代“君举必书”的史学传统,为研究中国史学史、政治制度史提供了重要文献基础。
史馆是古代中国官方设立的专门负责编纂国史的机构,其职能和历史演变如下:
史馆是官修史书的官署名,最早可追溯至北齐时期。唐代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于门下省,后改隶中书省,由宰相监修国史,成为定制。
史馆集中了官方档案和私家著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平台。例如清代学者魏源曾借助史馆秘藏文献完成《圣武记》。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制度记载与现代学术考证,完整信息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唐会要》等史料。
鞍衔白硃砂鬓饰草跋成式绸厚出震榱栋崩折迭宕低语东师鹅颈蛾眉改柱张絃干瘦观潮洸瀁轨操鬼廷佳木斯谫薄谫材戒晨鼓疥骚精兵强将憬然有悟金书铁券近似稷慎开亲考言口蹄疫宽打留滞磨古纳币凝白迁奠清风高节青衣神穷理居敬裙花桑户桊枢翣柳潸然泪下笙咽霜峯竖亥遂师俗陋天假穨云威陵闻风响应吴相庙无远鰕虎鱼衔舻咸渊小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