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史馆的意思、史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史馆的解释

[historiographers’ institute] 旧时主持编纂国史的机构

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详细解释

官修史书的官署名。 北齐 时设立, 唐太宗 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唐 韩愈 《独孤府君墓志铭》:“二年,兼职史馆。”《宋史·神宗纪三》:“﹝ 元丰 四年﹞詔 曾巩 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史馆是古代中国官方设立的专门负责编纂国史的机构,其职能和历史演变如下:

定义与起源

史馆是官修史书的官署名,最早可追溯至北齐时期。唐代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于门下省,后改隶中书省,由宰相监修国史,成为定制。

职能与结构

  1. 核心职责:主持修撰前代和本朝国史,如《晋书》《梁书》《隋书》等重要史书均成书于史馆。
  2. 组织架构:
    • 以宰相为“监修国史”,统领修史事务;
    • 下设修撰、直馆等专职史官,另由各部门定期提交史料。
  3. 运作模式:唐代起形成“宰相监修、专职修撰、多方协作”的制度,成为后世修史的典范。

历史演变

文化意义

史馆集中了官方档案和私家著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平台。例如清代学者魏源曾借助史馆秘藏文献完成《圣武记》。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制度记载与现代学术考证,完整信息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唐会要》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史馆: 一个关于历史的场所

“史馆”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史 (shǐ) 和馆 (guǎn)。其中,“史”字的部首是“口”,总共有5个笔画;而“馆”字的部首是“⻏”,总共有13个笔画。

“史馆”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方史书,如《史记》和《汉书》等。在古代,史官担任着编纂和保存历史文献的重要职责。因此,“史馆”成为了一个专门收藏和陈列历史文物、古籍、档案等的场所。

在繁体字中,“史馆”被写作“史館”。繁体字在一些地区和场合仍然得到使用,尽管现代汉字通常采用简体字形式。

古代汉字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史”字在古代的写法包括了额外的“口”字形,类似于正方形的结构,以表示与语言和言谈有关的概念。

以下是一个例句,展示了“史馆”的使用:“我在史馆研究了很多关于古代文明的资料。”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史官”、“史学”、“史籍”

近义词:“博物馆”、“博物院”、“博览馆”

反义词:“现代馆”、“当代馆”、“科技馆”

别人正在浏览...

薆薆闇当保本巴士底狱笔研旧财賮柴草打赤膊单行线短韵阨阱发覆菲菲封夷趺架共人狗年郭秃花孃互市静言庸违纠奏开幕式可噩空漠賫诣立侍礼图娄猪蛮作门摊粘合剂逆殴女子子旁烛赔款铺闻遣昼邱垤渠堨日观峰散辞山隘商功上溢下漏深涧伸冤释尤水精盐淑旗死狱碎糜隋唐演义腾精完劲五侯衔棰校庆协附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