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諸侯之孫。《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禰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諸侯。”《漢書·惠帝紀》:“内外公孫。”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公孫,宗室侯王之孫也。”
(2).對貴族官僚子孫的尊稱。《儒林外史》第十回:“ 蘧公孫 呈上乃祖的書劄并帶了來的禮物。”
(3).複姓。 戰國 魏 有 公孫痤 。見《史記·秦本紀》。
“公孫”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諸侯之孫
指古代諸侯的孫子輩。根據《儀禮·喪服》記載,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則稱“公孫”,且公孫不能以諸侯為祖先。例如《漢書》中提到“内外公孫”,即指宗室侯王的子孫。
對貴族後裔的尊稱
明清小說中常以“公孫”尊稱官僚或貴族的子孫,如《儒林外史》中的“蘧公孫”。
起源
公孫是中國古老複姓之一,源于周代貴族稱謂。諸侯的孫子輩後裔以“公孫”為氏,後逐漸演變為姓氏。
例:戰國時期魏國名将公孫痤(《史記·秦本紀》)、黃帝後裔公孫軒轅。
曆史地位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8位,屬于較罕見的姓氏。
公孫穴位于足太陰脾經,是脾經與沖脈的交會穴,具有調理脾胃、化濕的功效。其命名與五行理論相關,象征脾土與氣血運行的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姓氏源流或穴位功能,可參考《史記》《儀禮》或中醫典籍。
公孫是一個姓氏,源自中國古代的人名。其字形由“公”和“孫”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公”字的部首為“八”,拼音為“gōng”,總筆畫數為4。
“孫”字的部首為“子”,拼音為“sūn”,總筆畫數為10。
從字形上看,“公孫”中的“公”字表示官職或尊貴的意思,而“孫”字表示子孫的意思。
繁體:
在繁體字中,“公孫”是對應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可以将“公孫”寫作“公孫”(逆序寫法)或者“公-{<反>北}<反>心”。
例句:
1. 公孫高是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政治家。
2. 公孫劍在古代傳說中是一把能夠飛行的劍。
組詞:
公孫同城、公孫離、公孫獎、公孫大娘、公孫恢、公孫策等。
近義詞:
公、公吏、成吉思汗、成吉思、成吉思泰、成吉思赤、成吉思國等。
反義詞:
私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