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逈躅”。指高卓的行迹。 唐 柳宗元 《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其來也,盍以徵其歌詩,以焜耀逈躅。”
“迥躅”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柳宗元的《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其來也,盍以徵其歌詩,以焜耀迥躅。”此處意為通過詩歌彰顯文暢上人高遠的行迹()。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近反義詞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迥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行走的方式遠離預定路徑或者路線。這個詞用來描述人或物體在行動中的偏離。
《迥躅》這個詞的部首是辶(辵),即“辶字旁”,表示與行走相關。它由辵和舟兩個部首組成,辵在左邊,舟在右邊。
根據筆畫的數量,可以将《迥躅》這個詞拆分為12個筆畫。辶部四畫,舟部八畫。
《迥躅》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可追溯到遙遠的古代。它的來源比較古老,而在繁體中的寫法是「遶遡」。
在古代,「迥躅」這個詞的寫法是比較簡單的。對于「迥」,它的古代寫法是「辶兄部安省」,而「躅」的古代寫法是「䐛」。
1. 他在森林中迥躅,尋找着回家的路。
2. 她的思緒迥躅,無法集中注意力。
迥異、迥然不同、迥異于衆、躅犯、躅遲、迥離、迥立
迂回、走神、猶豫、迷茫
直行、徑直、按部就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