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逈躅”。指高卓的行迹。 唐 柳宗元 《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其來也,盍以徵其歌詩,以焜耀逈躅。”
迥躅(jiǒng zhú)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由“迥”和“躅”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獨特、卓然不群的行迹或風範。以下從詞義、字源及用例角度進行解析:
迥
《說文解字》釋為“遠也”,引申為高遠、超然獨立之意。如杜甫《望嶽》中“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即含高遠之境。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躅
本義為“足迹”,《漢書·叙傳》有“伏周、孔之軌躅”,指前賢留下的典範行迹。後引申為行為、風範。
來源:《康熙字典》“躅”字條。
合成詞“迥躅”
二字結合後,強調卓爾不群、超越常俗的言行或品格。如明代《徐霞客遊記》贊山川“迥躅孤标”,喻其獨特超拔之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迥躅”詞條。
古典詩文
“仰止迥躅,俯慚淺識。”
——清代趙翼《瓯北詩話》評李白詩風,稱其行迹高遠令人仰慕。
來源:《瓯北詩話》卷三。
現代引申
當代多用于形容文化或精神遺産的獨特性,如“敦煌壁畫乃藝術史之迥躅”。
來源:《中國文化關鍵詞》(王甯主編)。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迥躅”釋義:“卓異的行迹;超群的風範。”
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注:需訂閱訪問)。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釋“躅”為“足迹,喻前人的遺範”,佐證“迥躅”的典範意義。
鍊接:商務印書館《辭源》介紹頁。
古籍用例
參見《昭明文選·班固<答賓戲>》:“振拔洿塗,跨騰風雲,使見之者影駭,聞之者響震。”其中“跨騰風雲”即含“迥躅”之意象。
來源:《文選》卷四十五。
“迥躅”凝練表達了中華文化中對卓越品格與獨特精神追求的推崇,其價值在古典與現代語境中一脈相承。
“迥躅”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柳宗元的《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其來也,盍以徵其歌詩,以焜耀迥躅。”此處意為通過詩歌彰顯文暢上人高遠的行迹()。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近反義詞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卬頭闊步鏖糟敗挫笨腳獸科唱工欻吸廚食錢蹿跶疊相斷疑對景敦丘二兇飛駕風箱負謗附點輔行感喟恭帶勾牽寡為黑沈沈禾易紅嫣嫣轟醉緩步當車皇業徼駁嵇琴虧本立體交叉利資莽壯敏求甯歲旁搜博采偏駮飄虀謙降前言不答後語輕爂清駃齊勇熱狗三保太監聲榮沈薶神子師船書蟲子通古斯痛殺殺望斷白雲僞字戊己芝五均舞龍顯功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