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語。謂摒棄雜念。《莊子·天地》:“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郭象 注:“有心則累其自然,故當刳而去之。” 成玄英 疏:“刳,去也,洗也。” 宋 蘇轼 《次韻張甥棠美述志》:“刳心先拟謝聲名,不作 羊 鄒 悲 峴 首。”
(2).挖出心髒,表示忠心。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聖恩弘大,天地莫量,破腦刳心,豈足為謝。” 前蜀 杜光庭 《王承郾為亡考修明真齋詞》:“内族外親,俱臻景祐,刳心抆血,拜首祈天,不任號殞,激切涕咽之至。”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 震旦 為學者,常詻詻與官立庠序反對,縱校官有長藝,猶刳心緻死以争之。”
“刳心”是一個漢語詞彙,源自古典文獻,主要描述一種極端的身體或情感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刳”意為剖開或挖取,“心”指心髒,因此“刳心”字面意思是剖開胸膛取出心髒,常用于比喻極度悲痛、自我犧牲或内心的深刻痛苦。這個詞多見于先秦時期的哲學和文學作品中,強調一種超越物理層面的精神煎熬。
在詳細語義上,“刳心”不僅指物理上的剖心行為,還延伸為一種修辭手法,表達情感上的極緻宣洩。例如,在《莊子·外物》篇中,莊子用“刳心”來比喻舍棄世俗欲望以達到精神超脫的境界,這體現了道家思想中的無為哲學。參考《漢語大詞典》和《莊子》的權威論述,“刳心”常與“剖肝瀝膽”等詞并列,強化了其情感強度和道德寓意。
從語言演變看,“刳心”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保留在成語和古典引用中,如形容忠臣義士的犧牲精神。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補充說明,這個詞強調了漢語詞彙的象形與會意特征,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化的深層内涵。總之,“刳心”是一個承載豐富文化底蘊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權威詞典以提升準确性。
“刳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查閱《莊子》《宋書》等古籍或相關解析資料。
哀思如潮冰上曲棍球不可草室朝昏呈正道君皇帝悼惜低俗底掌動力學鬥美誇麗奪門放從封鵝風噤風月常新奉遵覆護鞈匝工于詭惡過眼國澤毫不經意轟殺毀眦加勒比海見異擊缽催詩楖枥絶響鈌雲劍六一兒童節率循冒蔭門節妙達秘辛女君迫究輕視傲物權奄屈期三原生别離聖胤施加食指動私劍送鍋蘇蘇提地貼費土質無玷下馬飯嚣聞嘻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