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頹波。比喻頹堕的風尚。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吾輩讀書,即不能窮及理奧,決不可事禪悅,以助頽瀾。” 清 方文 《施粥行贈曹二梁父》詩:“泚筆揮此詩,将以激頽瀾。” 清 褚人穫 《堅瓠補集·昭君》:“ 錢潁 題其圖雲:‘陰陽強合春風惡,山水含羞夜月寒。 胡 始下機開要路, 漢 終無力挽頽瀾。’”
“頹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頹瀾(拼音:tuí lán,注音:ㄊㄨㄟˊ ㄌㄢˊ)指“頹波”,即衰落的浪潮,常比喻頹廢、堕落的社會風尚或道德趨勢。例如清代周亮工在《書影》中批評時人“不可事禅悅,以助頹瀾”,即強調讀書人不應助長不良風氣。
該詞現今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文本分析,日常交流中常被“頹廢風氣”“道德滑坡”等現代詞彙替代。如需引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書影》《堅瓠補集》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頹瀾》(tuí lán)這個詞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動蕩、混亂、失控的狀态。
《頹瀾》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頹”字的部首是風,總共包含12個筆畫;“瀾”字的部首是水,總共包含15個筆畫。
《頹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文學家楊慎的作品《醫心方》中,形容人們在戰亂時期的困境和動蕩不安的狀态。後來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其他文學作品、社會和政治領域。
《頹瀾》的繁體字為「頹瀾」。
在古代,「頹瀾」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比如,「頹」字可能會寫作「頹」,而「瀾」字可能會寫作「瀾」。這是因為漢字在演變過程中,有些字形發生了一些變化。
1. 這個國家正在經曆頹瀾的時期。
2. 那場風暴給城市帶來了頹瀾的景象。
頹瀾的相關詞組:
1. 頹喪(tuí sàng):形容心情低落、消沉。
2. 頹敗(tuí bài):形容事物的狀況非常不好,接近崩潰。
3. 頹廢(tuí fèi):指個人境遇或精神狀态坍塌、衰敗。
頹瀾的近義詞有:動蕩、混亂、動亂。
頹瀾的反義詞是:平靜、穩定、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