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世的意思、遁世的詳細解釋
遁世的解釋
[reclusion] 獨自隱居,避開俗世;避世隱居
遁世絕俗
詳細解釋
亦作“遯世”。避世隱居。《孔叢子·記義》:“ 孔子 讀《詩》及《小雅》,喟然而歎曰:‘……於《考槃》見遁世之士而不悶也。’”《後漢書·陳蕃傳》:“以遯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書》:“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 宋 蘇轼 《阮籍嘯台》詩:“ 阮生 古狂達,遁世默無言。” ********* 《蜃樓》八:“他自己也覺得仿佛已經變成了一位遁世的修道士的樣子。”
詞語分解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世的解釋 世 ì 一個時代,有時特指三十年:世代(.很多年代;.好幾輩子)。世紀(指一百年)。流芳百世。 一輩一輩相傳的:世襲。世家(.封建社會中門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史記》中諸侯的傳記)。 人間,以與天
網絡擴展解釋
“遁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獨自隱居、避開俗世,常與避世、隱居等概念關聯。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遁世”讀作dùn shì,字面意為“逃離世俗”,指主動選擇隱居生活,遠離社會紛擾。例如:
- 漢典将其定義為“獨自隱居,避開俗世”;
- 滬江詞典補充其近義詞為“避世”,反義詞為“入世”。
二、文化淵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古籍:
- 《孔叢子·記義》中提到“遁世之士”,指因不滿現實而隱居的人;
- 蘇轼在《阮籍嘯台》中以“遁世默無言”形容阮籍的避世态度。
三、應用場景
- 文學表達:常用于描述隱士或對現實失望者的選擇,如郁達夫《蜃樓》中“遁世的修道士”。
- 哲學思想:儒家與道家均有相關讨論,如《後漢書》提到“以遯世為非義”,反映儒家對隱逸的矛盾态度。
四、相關延伸
- 近義詞:歸隱、退隱、避世。
- 反義詞:入世、仕進。
- 英文翻譯:reclusion(隱退)或hermit(隱士)。
五、注意事項
需注意“遁世”與“避世”的細微差異:前者強調主動逃離,後者更偏向被動躲避。此外,該詞常含消極色彩,隱含對現實的失望或無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學用例,可參考《孔叢子》《後漢書》及蘇轼、郁達夫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世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遠離凡塵、隱退出世。下面我将為你提供《遁世》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遁世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辵和王,其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遁世這個詞來自于古代文人士大夫對于塵世紛擾的厭倦與遠離的心态。
繁體寫法:
在繁體字中,“遁世”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遁世有時候也會被寫作“遯世”。
例句:
1. 他厭倦了江湖紛争,選擇遁世隱居山林。
2. 詩人借詩境來表達自己對遁世清修生活的向往。
組詞:
遁世可以與其他詞彙搭配形成新的詞組,例如遁世之士、遁世生活、遁世從事等。
近義詞:
與遁世意思相近的詞彙有隱退、韬光養晦、離群索居等。
反義詞:
與遁世意思相反的詞彙有涉世、活躍、社交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