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畏惧强6*暴。 汉 王符 《潜夫论·潜叹》:“夫贤者之为人臣……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 宋 王禹偁 《送王旦序》:“昔我 郑 邦,厥守不良,厥佐吐刚。吾相疾之,吾君窜之,我民用康。”参见“ 吐刚茹柔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吐刚汉语 快速查询。
吐刚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畏惧强横、欺软怕硬的行为倾向。该词源自古代典故,现代多用于批判性语境,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分述其释义与用法:
吐刚(tǔ gāng)为动宾结构复合词:
合指因畏惧强者而退缩,转而欺凌弱者的行为,体现人性中的怯懦与不公。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第3卷,第124页。
该词典出《汉书·翟方进传》:
“吐刚茹柔”(原文)
描述翟方进弹劾大臣陈咸“柔而立,刚则吐之”,即面对弱者显强硬,遭遇强者则屈服。后浓缩为成语“吐刚茹柔”(茹:吃,喻欺凌),成为批判趋炎附势的经典表述。
来源:《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古义侧重行为批判
明清小说如《醒世姻缘传》以“吐刚茹柔”讽刺官场欺下媚上之风,强调道德批判。
来源:《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开明出版社,2009)。
现代用法聚焦心理特质
当代语言学者将其归入人性弱点类词汇,与“媚强凌弱”“色厉内荏”近义,多用于分析社会权力关系中的行为模式。
来源: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7章。
《辞源》(修订本):
“喻人畏强欺弱。参见‘吐刚茹柔’。”
来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册,第1013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弱(常与‘茹柔’连用)。”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22页。
“这部小说通过市井人物的‘吐刚’之态,揭露了封建等级制的扭曲人性。”
“破除职场‘吐刚茹柔’的潜规则,需建立公平的监督机制。”
吐刚作为汉语文化中的道德批判词汇,其释义根植于典籍,现代应用延续了对不公行为的审视,具有鲜明的伦理警示意义。
“吐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比喻畏惧强暴,常用于描述面对强权或暴力时表现出的退缩或屈服态度。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吐刚”一词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多用于文学或论述中,暗含对懦弱行为的否定。其历史用例和成语关联(如“吐刚茹柔”)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爱礼存羊百般奉承白洋宝塔菜宝字弊害秕减吃不退出萃出荷粮春中辞禄大惑不解带音丹躁端委放怀负号告知国基过露横跨恢扩郊隰甲正击搏诘对谲密剧诗开穵刻勒课制溃崩拦约六谷陋固螺旋桨门附糜费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疲瘁郫筒前歌后舞穷州曲奥任天说得去松茸松手索偶探丧贪汙狼藉讨恶翦暴团窠锦无何有乡规民约详确小慧小时候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