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更戍的意思、更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更戍的解釋

輪番戍守。 宋 蘇轼 《謝賜衣襖表》:“邊陲更戍,本為臣子之常。” 宋 葉適 《廬州錢公墓志銘》:“始,公患大軍更戍,無留郡兵,山水寨不就律,無以應敵。”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三:“至國朝分京師三衙之兵屯諸州,秋高更戍,如 江陰 則戍 太平州 , 福 兵則戍 廣 之類。於 建炎 初,始罷更戍之制,今之禁軍是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更戍”是一個古代軍事制度相關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輪番戍守的軍事制度,即軍隊按周期更換駐防地或執行守衛任務。該制度旨在通過定期調換駐軍,避免士兵長期駐紮一地可能引發的懈怠或地方勢力割據。

  2. 曆史背景與運用

    • 宋代文獻中多次提及此制度,如蘇轼在《謝賜衣襖表》中提到“邊陲更戍,本為臣子之常”,表明戍邊輪換是當時武将的常規職責。
    • 趙彥衛《雲麓漫鈔》記載,宋代禁軍曾實行“秋高更戍”制,如江陰駐軍調防太平州,福州駐軍調防廣州等。
  3. 廢止時間
    南宋建炎初年(約1127年),更戍制被廢除,禁軍改為長期駐守固定區域。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細節,可查閱《雲麓漫鈔》《廬州錢公墓志銘》等宋代史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更戍(gèng shù)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戍衛、守備更替。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戍”字的“戈”部,表示軍事防守;右邊是“更”字的“曾”部,表示更替、交替的意思。 “更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時在要塞、城牆等重要防禦設施上進行更替或交接崗位的行為被稱為“更戍”。這種更替是為了保持戰鬥的連續性和防守的穩固性。 在繁體字中,“更戍”可以寫作“更戍”。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繁體字中的寫法更為複雜,但是字義和基本構造與現代字體相似。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更戍”這個詞,例如: 1. 戰士們每天都在戰場上更戍,保衛國家的安全。 2. 城牆上的哨兵更戍交替,确保了城内的安全。 3. 在敵人的猛烈進攻下,守軍奮勇作戰,不斷地更戍着防線。 與“更戍”相關的一些組詞有:“守衛”、“交接崗位”、“崗位更替”等。 “更戍”的近義詞包括:“換崗”、“更替”、“交替”等,它們都表示同樣的行為或意思。 至于反義詞,與“更戍”相對的詞可以是“不更戍”、“固守”等,它們代表的是不進行更替或交接崗位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