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伯特的意思、土伯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伯特的解釋

清 代文獻中對 西藏 地區及當地藏族的稱謂。也作“圖伯特”、“圖白忒”。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 西藏 古 吐蕃 , 元 明 為 烏斯藏 ,其人則謂之 唐古特 ,亦曰 土伯特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土伯特”是清代文獻中對西藏地區及當地藏族的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詞源與定義
    “土伯特”為漢語音譯詞,源自清初對西藏的稱呼(Tibet的音譯),常與“圖伯特”“圖白忒”等寫法并存。清代文獻如魏源《聖武記》提到:“西藏古吐蕃,元明為烏斯藏,其人則謂之唐古特,亦曰土伯特。”,表明該詞主要用于指代西藏地域及藏族。

  2. 曆史語境與範圍
    根據學術研究,“土伯特”在清初特指衛藏地區(即元明時期的“烏思藏”),尤其指藏傳佛教格魯派統治區域,地理範圍與唐代“吐蕃”不同。需注意其與“吐蕃”并無直接音義關聯,屬于不同曆史階段的獨立稱謂。

  3. 現代意義與别稱
    該詞現已較少使用,多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其對應的現代名稱“西藏”在清代文獻中也被稱為“烏斯藏”或“唐古特”。部分文獻中,“土伯特”也用于翻譯西方對西藏的稱呼(如英文Tibet)。

補充說明:部分觀點曾誤将“土伯特”與唐代“吐蕃”關聯,但權威研究已澄清二者僅為漢字音譯相似,并無實際延續性。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西藏大學學報》2019年相關研究(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土伯特

土伯特(tǔ bó t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土”、“伯”、“特”三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土:部首為“土”,總筆畫為3。

伯:部首為“人”,總筆畫為7。

特:部首為“牛”,總筆畫為10。

來源:

《土伯特》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匈奴傳》:“單于…字阿伯特鄰居於叱盧斯。”這裡的“伯特(bó tè)”是匈奴人的一個名字,後來被用作漢字詞語。

繁體:

《土伯特》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土伯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土伯特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寫法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區會有變化。然而,從現存的古代文獻中暫時沒有找到「土伯特」這個詞的古代寫法。

例句:

1. 他的名字是土伯特。

2. 這個地名聽起來有些像土伯特。

組詞:

土地、伯仲、特長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