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明”。1.通達明智。《莊子·應帝王》:“嚮疾強梁,物徹疏明。”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曰:“物,事也;徹,通也;事能通而開明也。” 成玄英 疏:“鑒物洞徹,疏通明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中山 劉穎 士端 ,疎明簡暢; 潁川 韓拯 佐元 ,行備而文。”
(2).簡要明确。 宋 葉適 《法度總論二》:“及 隋 之末年,喪亂蠭起,癰疽潰裂;而 太宗 一旦立法定制,疏明簡直,上下易遵。”
(3).疏朗透光。 宋 張耒 《局中晚坐》詩:“高林晚葉漸疎明,雨過 長安 萬屋青。” 元 劉因 《登武陽》詩:“斷虹雲淡白,返照雨疎明。”
(4).指疏淡的光輝。 宋 朱淑真 《閑步》詩:“乍得好涼宜散步,朦朧新月弄疏明。”
“疏明”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通達明智
指思維清晰、洞察力強。出自《莊子·應帝王》“物徹疏明”,成玄英注解為“鑒物洞徹,疏通明敏”。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亦用此義形容人物品性。
簡要明确
形容語言或制度簡潔清晰。宋代葉適評價唐太宗立法“疏明簡直,上下易遵”,強調條理分明、易于遵循的特點。
疏朗透光
多用于描繪自然景象,如枝葉稀疏透光或雨後初晴的明亮感。宋代張耒詩句“高林晚葉漸疎明”及元代劉因“返照雨疎明”均屬此類描述。
疏淡的光輝
指光線柔和清淡,如宋代朱淑真《閑步》中“朦胧新月弄疏明”。
其他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莊子》、唐宋詩文及詞典釋義,涵蓋哲學、文學、語言學等多角度分析。
疏明(shū míng)是一個古老而富有哲理的漢字,可以分為“疏”和“明”兩個部分,其中,“疏”的部首是疒,總共包含七畫;“明”的部首是日,總共包含八畫。
疏明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漢字,也是由兩個獨立的字組成的。其中,“疏”意為通透、開闊,指的是清晰、明朗的狀态;“明”意為明亮、清楚,表示光明、明确的概念。
在繁體字中,疏明的寫法保持不變,也是由疏和明兩個獨立的字組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疏明的表現形式有所變化。以楚篆為例,疏字的寫法為:又一人,像是已經四分為二,上方有個小方格,中間畫一橫;明字的寫法為:又一個四分為二的人,上方有個小方格,中間畫兩豎。這種寫法兼具神秘感和古樸的特點。
疏明這個詞可以用在很多句子中,例如:
1. 我們需要疏明自己的思路,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2. 學習科學知識可以疏明我們的眼界,拓寬我們的視野。
組詞方面,疏明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1. 疏導:指引、啟示。
2. 明晰:清晰、明确。
3. 疏浚:清理、通暢。
與疏明相近的詞語有:
1. 清明:明亮、清晰。
2. 明媚:明亮、美麗。
3. 昭示:明确、傳達。
相反義詞可以是:
1. 稠濁:不流暢、不清晰。
2. 晦暗:不明亮、不清晰。
3. 迷糊:不清楚、不明确。
通過對疏明這個詞的詳細解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它代表着清晰、明确的意義,用于形容思路、視野等方面的開闊與明朗。通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式,我們更好地理解了這個詞彙,并在寫作和表達中能夠正确運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