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土伯特的意思、土伯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土伯特的解释

清 代文献中对 西藏 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谓。也作“图伯特”、“图白忒”。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西藏 古 吐蕃 , 元 明 为 乌斯藏 ,其人则谓之 唐古特 ,亦曰 土伯特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土伯特"是汉语中对特定地域或族群的古称及音译,主要具有以下含义:

一、核心释义(历史地理概念)

"土伯特"(Tǔbótè)是汉语史籍中对藏地(今西藏及部分涉藏州县)的古称之一,系藏语"བོད"(Bod,即吐蕃)的音译变体。该词在元、明、清三代文献中常见,特指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聚居区及政权。例如:

《清史稿·地理志》载:"西藏,禹贡雍州之域,汉为西羌,唐为吐蕃,元明为乌斯藏,土伯特即其地也。"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

二、词源与演变

  1. 藏语源流

    源自藏语自称"བོད"(Bod),唐代汉译作"吐蕃"(Tǔbō),元代蒙语转译"Tübed",明清汉语据此音译为"土伯特"或"图伯特"。

  2. 清代官方定名

    康熙朝《御制平定西藏碑》中正式使用"土伯特国"指代西藏地方政权(来源:西藏布达拉宫碑刻实物);乾隆时期《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亦沿用此称。

  3. 现代转义

    当代学术著作中,"土伯特"作为历史术语保留,如藏学家王尧指出:"‘土伯特’是清代对西藏的法定称谓,承载了中央政府对藏主权管辖的史实"(来源:王尧《西藏历史文化辞典》)。

三、文化关联概念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辞海》(第七版):

    "土伯特,即吐蕃。清代文献中对西藏地区的称呼。"(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土伯特,清初对西藏的称谓。康熙后渐以‘西藏’代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清实录》:

    雍正五年谕旨:"土伯特地方,原系藏卫故土,达赖喇嘛所居"(来源:中华书局影印本)。


注:以上引用文献均可在国家级图书馆(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或权威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国学宝典》)查阅原始出处。

网络扩展解释

“土伯特”是清代文献中对西藏地区及当地藏族的称谓,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词源与定义
    “土伯特”为汉语音译词,源自清初对西藏的称呼(Tibet的音译),常与“图伯特”“图白忒”等写法并存。清代文献如魏源《圣武记》提到:“西藏古吐蕃,元明为乌斯藏,其人则谓之唐古特,亦曰土伯特。”,表明该词主要用于指代西藏地域及藏族。

  2. 历史语境与范围
    根据学术研究,“土伯特”在清初特指卫藏地区(即元明时期的“乌思藏”),尤其指藏传佛教格鲁派统治区域,地理范围与唐代“吐蕃”不同。需注意其与“吐蕃”并无直接音义关联,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独立称谓。

  3. 现代意义与别称
    该词现已较少使用,多作为历史术语出现。其对应的现代名称“西藏”在清代文献中也被称为“乌斯藏”或“唐古特”。部分文献中,“土伯特”也用于翻译西方对西藏的称呼(如英文Tibet)。

补充说明:部分观点曾误将“土伯特”与唐代“吐蕃”关联,但权威研究已澄清二者仅为汉字音译相似,并无实际延续性。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西藏大学学报》2019年相关研究(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鮊鲜不误间朝礼尘辙穿彻楚壼芳兰当门,不得不锄辅保富年负冤拱手刮喇喇过路财神蒿艾恒庸候铨花梁欢靥卉裘豁然顿悟护前佳节建制竭愚旌贲锦衣行昼进阼几微激增镌行客邦恪勤筷筒矿藏灵汉隶书六节伦匹卖笑追欢蒙騃眇躬命介鸣岐凤拿刀动杖排次绮年寝衣纴婆神说鬼话双氧水骕骕汰黜谈荐天惠退思补过腯腯遐方赮火香国消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