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鍮石的意思、鍮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鍮石的解释

(1).指天然的黄铜矿或自然铜。《太平御览》卷八一三引 三国 魏 锺会 《刍荛论》:“莠生似禾,鍮石像金。”《隋书·西域传·女国》:“出鍮石、朱砂、麝香、氂牛、骏马、蜀马。”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铜》:“凡铜砂,在矿内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鍮石,或如薑铁。”

(2).指铜与炉甘石(菱锌矿)共炼而成的黄铜。 唐 元稹 《估客乐》诗:“鍮石打臂釧,糯米吹项瓔。”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炉甘石》﹝集解﹞引 崔昉 曰:“用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即成鍮石一斤半。”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八节:“ 南宋 时铜矿减少,主要依靠黄铜(又称鍮石)生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鍮石(tōu shí)是汉语古籍中记载的一种金属材料,其释义与历史应用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训诂

《汉语大词典》定义鍮石为「铜与炉甘石(菱锌矿)炼制的合金」,即现代所称的黃铜。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波斯国进贡「鍮石」,印证其源自西域的冶炼技术传播。

二、工艺考据

明代《天工开物·五金》详述鍮石冶炼工艺:「以炉甘石与赤铜入炉煅炼,反复数次方成」,其成品色泽金黄,硬度高于纯铜,常用于铸造佛像、法器及日用器皿。敦煌文书P.3303号残卷载有「鍮石镜」制作技法,佐证其工艺在丝绸之路的应用。

三、文化意象

宋代《本草纲目·金石部》记载鍮石可「镇惊安神」,被纳入中医药用矿物范畴。佛典《大智度论》将鍮金列为「七宝」之一,象征智慧光明,此宗教寓意使其频繁出现于佛教造像与建筑装饰中。

四、语源流变

该词构字含「金」部与「俞」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俞」为「空中木为舟」,引申中空可容之意,暗示鍮石合金的可塑性特征。梵语文献称其为「tutiya」,印证其命名源于波斯语「tūtiyā」的音译。

网络扩展解释

“鍮石”是一个古代矿物及合金相关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天然矿石:指黄铜矿或自然铜,一种黄色有光泽的含铜矿石。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记载“鍮石似金而非金也”,说明其外观接近黄金但本质不同。
  2. 人造合金:古代通过冶炼炉甘石(菱锌矿)与铜制成铜锌合金,即早期黄铜。宋代《六书故》提到“吕卢甘石炼铜成鍮”,记录了冶炼工艺。

二、历史应用

三、与黄金的差异

注:需注意与“礜石”(含砷硫化物,有毒)、“礓石”(普通小石)等名称相近矿物的区别。

别人正在浏览...

凹版印刷百祉变转必力不剌宾宾楚葵鹑甸当垆动机论独家缝缉蛤像媾合关穿桄颎股肱觚简豪厘好死黄軦黄门慌怕惠允梜匕静温经武纬文酒簏九尾狐卷扬机刻砥课蜜困匮昆明亮飕靓闲留园麦籽麻缕醅酿钱唇轻敏清酥鹊矢曲顾鸲鹆舞任良若留三头不辨两涩勒杀缚剩余产品诵呪阗凑讬国歪歪扭扭文算文狱闲疾险僻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