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per coin] [口]∶銅元
"銅子兒"是漢語中對銅質硬币的俗稱,特指清末至民國時期流通的銅元。該詞由"銅"和"子兒"複合構成,前者強調金屬材質,後者為北方方言中表示小面額錢币的後綴。據《漢語方言大詞典》記載,此稱謂在華北、東北地區尤為流行。
從貨币史角度,銅子兒主要指1900年清政府鑄造的"光緒元寶"銅元,直徑約28毫米,重量6-7克,正面鑄有盤龍紋,每枚當制錢十文。這種無孔銅币替代了傳統的方孔銅錢,成為20世紀初市井交易的主要輔币,《中國貨币史》數據顯示,截至1905年全國已有22省設立銅元局。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被頻繁使用,如老舍《駱駝祥子》第三章寫道:"他舍不得花那一個銅子,喝了碗免費的白開水分量"。這種具象化表達,生動反映了當時底層民衆的經濟狀态。北京民俗學者金受申在《北京通》中特别指出,銅子兒的購買力在1919年約為每枚可買燒餅半個。
現代語言使用中,"銅子兒"常作為懷舊詞彙出現,多用于比喻微小金額。需要注意的是,在方言體系中存在地域差異:天津方言稱作"銅子兒",而上海方言則稱"銅钿"。《北京土語辭典》強調,該詞在當代口語中已逐漸被"硬币""零錢"等标準語彙替代。
“銅子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銅子兒”是口語中對銅元的俗稱,即銅制的硬币,主要用于民國初期流通的貨币單位。例如:“他兜裡隻剩幾個銅子兒了。”
方言中的引申義
在北方方言(如北京話)中,該詞可引申為形容極度貧困的家庭。因銅錢在古代屬低值貨币,故用“銅子兒”比喻生活拮據、家徒四壁的狀态。例如:“那戶人家窮得叮當響,真是銅子兒都不剩。”
發音與使用場景
發音為tóng zǐ er(或tóng zǐr),需注意兒化音。多用于非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中,帶有一定的時代感和地域色彩。
該詞既可指具體的銅元,也可在方言中表達貧困,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如需更全面的方言用法,可參考地方語言研究資料。
白靈砂背本裱法補蓺倡扶長蔬赪卵侈端除...以外翠縠蹙然打張抖動豆花二拍二姓繁柯匪棍拐脖兒光車駿馬詭差含垢棄瑕壞胎笳管奸貪嬌态金儀九陽巾看台客槎攬結累塊積蘇梁王漣落遼城鶴化流言混話禮園魯殿靈光淪壞漫幻母錢氁衫千裡信全權染塵雙峰駝水電部斯纏四論死人隧炭癱子天津學生會聯合報桐木魚退租違舊無玷午日三公香花岩香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