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per coin] [口]∶铜元
"铜子儿"是汉语中对铜质硬币的俗称,特指清末至民国时期流通的铜元。该词由"铜"和"子儿"复合构成,前者强调金属材质,后者为北方方言中表示小面额钱币的后缀。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载,此称谓在华北、东北地区尤为流行。
从货币史角度,铜子儿主要指1900年清政府铸造的"光绪元宝"铜元,直径约28毫米,重量6-7克,正面铸有盘龙纹,每枚当制钱十文。这种无孔铜币替代了传统的方孔铜钱,成为20世纪初市井交易的主要辅币,《中国货币史》数据显示,截至1905年全国已有22省设立铜元局。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被频繁使用,如老舍《骆驼祥子》第三章写道:"他舍不得花那一个铜子,喝了碗免费的白开水分量"。这种具象化表达,生动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的经济状态。北京民俗学者金受申在《北京通》中特别指出,铜子儿的购买力在1919年约为每枚可买烧饼半个。
现代语言使用中,"铜子儿"常作为怀旧词汇出现,多用于比喻微小金额。需要注意的是,在方言体系中存在地域差异:天津方言称作"铜子儿",而上海方言则称"铜钿"。《北京土语辞典》强调,该词在当代口语中已逐渐被"硬币""零钱"等标准语汇替代。
“铜子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铜子儿”是口语中对铜元的俗称,即铜制的硬币,主要用于民国初期流通的货币单位。例如:“他兜里只剩几个铜子儿了。”
方言中的引申义
在北方方言(如北京话)中,该词可引申为形容极度贫困的家庭。因铜钱在古代属低值货币,故用“铜子儿”比喻生活拮据、家徒四壁的状态。例如:“那户人家穷得叮当响,真是铜子儿都不剩。”
发音与使用场景
发音为tóng zǐ er(或tóng zǐr),需注意儿化音。多用于非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带有一定的时代感和地域色彩。
该词既可指具体的铜元,也可在方言中表达贫困,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如需更全面的方言用法,可参考地方语言研究资料。
阿狗阿猫凹凸悲秋采茶草庐产期迟夯断电磓琢崿峙粉条怫然符授凫浴宫绫官府函思鸿鶱凤逝欢侍谨省进退消息骥子觉化撅天扑地刻暴可憎才抠抠搜搜老物酹祝露口信落汤螃蟹马牙硝命宗缗繦譬类其间囚徒气吁吁屈狄日丽风和柔洁叡智若斯僧多粥少山瓢声习赦图施洗事业家收拊收歇苏软铁杠停机坪痛史外物无往无缘无故下僚谢公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