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章吏的意思、铜章吏的详细解释
铜章吏的解释
见“ 铜符吏 ”。
词语分解
- 铜的解释 铜 (銅) ó 一种金属元素,富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它的合金是电气、机械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紫铜(纯铜。亦称“红铜”)。青铜。黄铜。铜矿。铜器。铜币。铜臭(恥 )(指铜钱的臭味,用以讥讽唯
专业解析
"铜章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官制的名词,特指佩带铜质官印的低级官吏。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释:
-
字面构成与核心含义
- 铜章: 指铜铸的官印。在古代中国,官员的印章材质(金、银、铜等)是其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铜章通常授予品级较低的官员。
- 吏: 泛指官吏,但在“铜章吏”这一特定组合中,更侧重于指代地方基层或品秩不高的官员,尤其是县令、县丞、县尉等县级及以下官员。
- 合义: 因此,“铜章吏”最核心的意思就是指佩带铜印的低级官员,是古代官僚体系中基层权力的象征。
-
历史渊源与等级体现
- 汉代官制明确规定不同等级官员使用不同材质的印章:丞相、列侯用金印,二千石(如郡守)用银印,二百石至六百石(如县令、县长)则用铜印。
- “铜章”常与“墨绶”(系印的黑色丝带)并用,称为“铜章墨绶”,成为县令、县长、县尉、县丞等县级官员的代称。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
- 这一制度为后世(如唐、宋)所沿袭,“铜章吏”遂成为这类基层官员的固定称谓。
-
职责与文学意象
- 作为地方亲民官,“铜章吏”的职责主要是处理一县之内的行政、司法、赋税、治安等事务,是中央政权在地方的代表和执行者。
- 在古典文学中,“铜章吏”常被用来指代县令或类似的地方小官,有时带有对其事务繁杂、地位不高但责任重大的描述或感慨。例如杜甫《送裴五赴东川》诗云:“故人亦流落,高义动乾坤。何日通燕塞,相看老蜀门。行骢看暮雨,归雁识春温。岸柳开青眼,庭梅验赤心。预愁铜章吏,先捧玉壶冰。” 这里的“铜章吏”即指裴五将要去担任的县令一类官职。
“铜章吏”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它精确地指代了中国古代(尤其汉代以降)那些佩带铜印、担任县令、县长、县尉、县丞等县级及以下职务的低级官员。其核心在于通过官印材质(铜章)来标识官员的品秩等级(低级官吏),并成为这类基层官员的代名词,常见于史书和文学作品之中。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铜章吏”是古代官员中职务较低的一类人,其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基本含义
- 词义:指古代地位低微、职责繁重的低级官吏,常象征官员的卑贱身份。
- 发音:tóng zhāng lì(繁体:銅章吏)。
详细解释
- 职责
铜章吏主要负责管理铜质的官方文书(如公文、命令),包括发放和存档等工作。
- 地位象征
古代官员的等级通过官印材质区分:高级官员用金印,而铜章吏仅用铜印,直接反映其低微地位。
-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后衍生为成语,如宋代郭应祥《点绛唇》中“铜章吏”代指基层劝农官吏。
使用场景
- 比喻义:现多用于形容工作繁重但待遇差、不被重视的职业或社会身份。
- 同义词:“铜符吏”,但后者有时也指郡县长官,需结合语境区分。
补充说明
铜章吏的职责虽看似简单,但在官僚体系中不可或缺,体现了古代等级制度的严格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书》或权威词典中的词源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捱延白八保训笔吏博浪蟾魄调说二水发蒙振槁辅宣覆准归真反璞国宴顾属虾蟆窑熇暑滑鸠虺隤溷澖旌招戟矟祭享濬谷军铺居庸开明兽开右客寝客庭匡政丽木灵真离懈论评论载慕名而来宁了腻味懦葸髼鬙七科群氓曲锡日饮亡何三道头善处食牛守丞寿光手伎疏黜水品殊心嗣男桃花雨通考僮约颓惫委是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