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鱼符的意思、铜鱼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鱼符的解释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 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 铜符 ”、“ 铜鱼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诗:“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罢太守铜鱼》:“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铜鱼为信, 周玄宗 显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书,罢铜鱼不用。” 清 姚鼐 《癸丑重九无樽酒之会往问袁香亭同年亦独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临眺至暮香亭有诗和之》之二:“君解铜符五六年,逢余黄髮白门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鱼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符信制度,主要用于军事调遣、官员身份验证及行政公文传递。其核心特征与功能如下:

一、形制与材质

铜鱼符以铜铸成鱼形,分左右两半。鱼腹内刻有文字,中缝处铸有“同”字榫卯(即凹凸契合结构)。左半符由朝廷保管,右半符交予地方官员或军事将领。使用时需左右符相合,验证无误方为有效。此形制取鱼目昼夜不闭之意,象征警醒与严谨。

二、功能分类

  1. 调兵信物:唐代实行府兵制,中央下颁左鱼符至地方都督府或守将处,需发兵时,使者持右符至驻地,两符相合方可出兵(《新唐书·车服志》)。
  2. 官员凭证: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作为身份标识与出入宫禁的通行证(《唐六典·门下省》)。
  3. 公文验核:用于重要文书传递,需符契相合以证公文真实性。

三、制度演变

铜鱼符制度成熟于唐代,后衍生出“鱼袋”制度。宋代虽保留鱼袋,但符信功能逐渐被腰牌、印信取代。其设计理念(分合验证)深刻影响了后世虎符、腰牌等信物形制。


学术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130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2. 王溥《唐会要·舆服志》卷三十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2014年(第五章“符节与玺印”)。
  4. 唐代典章数据库(收录《唐六典》《通典》原文):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86926

网络扩展解释

铜鱼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符信制度,其含义与历史演变可综合以下要点说明:

  1. 基本形制与功能
    铜鱼符为铜制的鱼形信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用于军事调动的兵符(如调遣军队、更换守将),二是官员随身佩戴的身份凭证。隋唐时期,五品以上官员需佩带,通过符身刻字和剖分验证身份(分为左、右两半,需契合方有效)。

  2. 历史演变

    • 隋朝:始用木鱼符,颁发给总管、刺史等地方官员。
    • 唐朝:改用铜制,并扩展用途,如《旧唐书》记载“起军旅,易守长”。因避讳李虎(唐高祖祖父),以鱼符取代前朝的虎符,同时因“鲤”与“李”谐音,鱼形被赋予祥瑞之意。
  3. 符号意义与废除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正式废除铜鱼符制度,但其象征意义延续,后世常以“铜鱼符”“铜符”代指郡县长官或官职,如白居易诗句“铜符抛不得”即暗喻官职。

  4. 与其他符信的关联
    唐代符信体系还包括“随身鱼符”(金、银、铜材质区分等级)和“交鱼符”,而“赐紫金鱼袋”等高级别标识亦由此衍生。

总结来看,铜鱼符不仅是古代行政与军事管理的实用工具,更承载了等级制度、文化避讳及政治象征的多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暴诈卑菲辨洽边卒偪介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必要鸧鴳躔度蝉翼扇潮汐能尘顽川堂楚人骚道店大神农架登盘定帖方整風流雨散丰艳焚裘浮悬覆阅桂林市衡定鸿健火盆交衢急敛暴征挤眉溜眼季叔畸形军饟康沈狼嘷烈货狸猫换太子玲玎溜嘴门墙密蒙齧杀皮实僻行强步轻婉丘树如埙如篪散灯花三淖缮校摄録身亡射入收场邃屋诬杀揱参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