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知书识字。 明 冯梦龙 《情史·情累·李将仁》:“但得良善人,通文不俗,且家道素康,不藉我活者足矣!” 清 李渔 《风筝误·鹞误》:“不怕他通文保母,与那识字梅香。” 清 李渔 《风筝误·鹞误》:“风筝便是风筝,诗便是诗,为何加上两箇‘也’字,你莫非学二小姐通文么?”
"通文"是汉语中兼具动词与形容词属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释义 指通晓文字、文理或文书。清代《汉语大词典》释为"通晓文辞",强调对书面表达能力的掌握,例如"通文之人"指有文化修养者。《辞海》补充其动词用法,表示"通达文书处理",如古代官府中的通文往来。
二、出处考证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典籍,《后汉书·张衡传》载"通文晓律"形容博学之士。唐代《通典·选举志》记载科举制度要求考生"通文达礼",此时词义已扩展至礼仪修养层面。
三、语义演变 宋代《广韵》将"通"解作"达也","文"释为"章也",组合后产生"贯通章法"的引申义。明代《字汇》进一步区分:"通文者,非惟识字,更明义理",强调理解深度超过表层认读。
四、权威用例 现代语言学著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列为二级词汇,标注为书面语体。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该词在《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的典型用法:"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需得个通文的才调理得开。"
五、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通闻"(指消息灵通)、"通问"(互通音讯)等近义词的区别。台湾《重编国语辞典》特别指出,在闽南语系中"通文"有时特指公文处理能力,此用法不见于北方官话区。
“通文”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指“知书识字”或具备文化修养的能力,多用于形容人具备读写和文学素养。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通文”指理解文字、掌握文化知识的能力,通常用于描述人的学识水平。例如,清代李渔在《风筝误》中提到“通文保母”,即指识字的保姆。
历史用法
现代语境
现代汉语中,“通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或用于强调古典文化素养,如“通文史”等表达(参考)。
与其他词汇的关联
常与“达理”“晓地理”等词并列,构成对全面学识的描述,如“知天文、晓地理、通文史”。
“通文”是一个侧重传统学识的词汇,多用于古代及文学作品,现代语境中需结合具体表达判断其含义。
白社客笨家伙鄙士侈僭窗帷倒熟话打礮掉书语诋贱斗凿端言方诊丰功懿德佛面敷扬感和哥白尼汉阳造寒暍暠暠洪化红殷殷欢情见天见檵木酒簏倨佝看议藈姑苦况拉枯折朽兰质薰心牢让连昏达曙隆窊镂牙绿林豪杰谬计慕声朴遬平解讫尽歧路圊厕清节里倾陨戎衣僧鞋菊食蓼虫司市田师贴送通邑大都箨质万品闻风丧胆文情鲜妍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