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用鼎镬煮殺6*人的酷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镬煮漢語 快速查詢。
镬煮(huò zhǔ),漢語詞彙,指古代一種将人放入大鍋中烹煮的酷刑。其核心含義與具體用法如下:
酷刑方式
指将人投入大型炊具“镬”中用水或油烹煮緻死的刑罰。此刑盛行于先秦至漢代,屬極端殘忍的死刑方式,常見于懲治重罪或政治犯。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象征意義
引申比喻統治者對民衆的殘酷壓迫。如《史記·項羽本紀》載“鼎镬甘如饴”,借镬煮之刑反襯志士不屈精神。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
《左傳·哀公十六年》記楚國白公之亂後“烹石乞于镬”;《戰國策·齊策》亦有“臣請三言而已,過則請烹”的典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注釋。
現代漢語中,“镬煮”僅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修辭,如:
“暴政如镬煮,民不堪命。”(喻專制壓迫)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複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http://www.hydcd.com (注:該鍊接為官方公開詞典數據庫)
http://ling.cass.cn (提供古代刑罰制度研究文獻)
來源:《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镬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镬煮(拼音:huò zhǔ)指古代用鼎镬煮殺人的酷刑。其中,“镬”是形如大盆的烹煮器具,通常為無足的金屬容器,用于煮食物或執行刑罰。
镬煮作為刑罰的記載,反映了古代嚴酷的律法制度。例如《淮南子·說山》提到“嘗一脔肉,知一镬之味”,側面印證了镬的日常與刑具雙重用途。
“镬煮”核心含義是古代以鼎镬烹人的酷刑,需注意其與普通烹饪用途的區别。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按期抱拙笨嘴笨舌辯省畢娶不易層巒疊嶂廁填樗朽跐牙裂嘴存亡未蔔道宇對棋貳約改革派改革者感歎號貢餘官成館驿歸去來子珪璋孤癖虹輝睆然回照佳兒賤儒角節郊縣九折臂覺露拘攣炕單寇亂爛靡良說李鵶兒麻婆豆腐面從腹诽莫斯科内姓漂厲瓢笠情條秦關齊諧訖繄拳套趨前退後詩心碎碎索酒題漢柱頹鬟巍巍偉狀文言香芝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