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酷暑。 唐 高宗 《玉华宫山铭》:“炎生肇授,彤暑初融。”
“彤暑”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夏季的酷热天气,以下为详细解释:
“彤暑”指炎热的夏天,其中“彤”为红色,“暑”为夏天,组合后比喻天气炎热如火()。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常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文学创作中。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词典将其归为“词语”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成语()。
彤暑是一个词语,指的是非常炎热的夏天。彤暑通常表示天气炎热到极点,像火一样的热。
彤(tóng)的部首是彡,总共有五画;暑(shǔ)的部首是日,总共有九画。
彤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献《春秋·齐桓公十四年》。据说当时齐国遭受旱灾,夏天异常炎热,人们形容天气“彤暑”,表示极度的酷热。
在繁体字中,“彤”和“暑”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在金石文和Oracle骨版中,“彤”可能以更简洁的形式呈现。类似地,“暑”也可能在古代书法中略有不同。
1. 夏天来了,天气异常炎热,真是彤暑难耐。
2. 这个夏天的彤暑让人无法出门。
炎热、高温、热浪、暑气、火热。
酷热、炎夏、热辣。
寒冷、凉爽、凉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