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的意思、常礼的详细解释
常礼的解释
[regular etiquette] 中国旧时的通常的礼节,如拱揖之类,别于跪拜等的大礼
详细解释
通常的礼制。《汉书·郊祀志下》:“古者坛场有常处,尞禋有常用,赞见有常礼。”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七十求退,人臣之常礼。” 明 刘基 《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是故大夫去国待放而后出奔,常礼也。”
词语分解
-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不懈。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礼的解释 礼 (禮) ǐ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乶 )礼。典礼。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刼 )。礼治。克己复礼。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
网络扩展解释
“常礼”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义
-
传统礼制
指中国古代社会约定俗成的日常礼节,与“大礼”(如跪拜)相区别,例如见面时的拱手作揖等。这一概念在《汉书·郊祀志》等古籍中多次出现,强调礼仪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
成语释义
作为成语时,“常礼”形容一个人长期保持尊重他人、注重礼仪的行为习惯,含褒义,可用于赞赏或提醒他人遵守礼节。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 古代制度:唐代韩愈在《论孔戣致仕状》中提到“七十求退,人臣之常礼”,说明古代官员七十岁致仕(退休)是常规礼制。
- 服饰礼仪:明清文献中,“常礼”也指日常正式场合的着装规范,如常礼服(类似现代西装),与特殊礼服(如燕尾服)区分。
三、现代应用
- 文化传承:现代语境中,“常礼”多用于强调传统礼仪的延续,如尊老爱幼、礼貌用语等。
- 语言使用:常见于历史小说或礼仪讨论中,例如《东周列国志》中的相关描述。
四、相关扩展
- 反义词:与“大礼”“特礼”相对,后者指特定场合的隆重仪式。
- 演变:随着时代变迁,部分“常礼”内容简化,但核心精神(如尊重与规范)仍影响现代社交礼仪。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例证,可参考《汉书》《韩愈文集》等文献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常礼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一直保持恭敬、遵守礼节的行为。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巾”,右边是“言”,共有9个笔画构成。常礼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是通过演变和传承而来的。在繁体字中,常礼的写法保持不变。在古时候,常礼的汉字写法也没有变化。有关常礼的例句可以是:“他始终保持着常礼的态度。”关于组词,可以有“常规”、“不常”等,近义词可以是“恭敬”、“举止得体”,反义词可以是“无礼”、“粗鲁”。希望以上回答满足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