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论的意思、通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论的解释

(1).通达的议论。《后汉书·冯衍传下》:“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紜。” 宋 苏轼 《谢翰林学士表》之一:“学虽篤志,皆场屋之空文;言不适时,岂朝廷之通论。” 清 归庄 《昆山石歌》:“贵玉贱石非通论,三献三刖千古恨!”

(2).贯通诸说的言论。多用于书名。《后汉书·沛献王辅传》:“ 辅 矜严有法度,好经书,善説《京氏易》《孝经》《论语》传及图讖,作《五经论》,时号之曰《沛王通论》。”《晋书·束晳传》:“ 晳 才学博通……其《五经通论》《发蒙记》《补亡诗》、文集数十篇,行于世云。”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通论”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通达的议论
    指具有广泛适用性或深刻见解的论述。例如宋代苏轼在《谢翰林学士表》中提到“言不适时,岂朝廷之通论”,强调观点需符合普遍认知。

  2. 某一学科的全面论述
    多用于书名,表示对某一领域的系统性总结。如《史学通论》《五经通论》等,这类著作通常涵盖学科核心理论与方法论。

二、历史与用法

小结

“通论”既可指逻辑严密、视野开阔的论述,也可作为书名体现学术系统性。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但核心始终围绕“贯通”与“全面”展开。

网络扩展解释二

通论

《通论》指的是一种全面、综合的辩论或论述,通常包含有关各种细节和方面的信息和见解。该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辶」和「言」。其中「辶」表示步行的意思,「言」表示言语。在汉字中的笔画是8画。

来源与繁体

《通论》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繁体字中,「通論」是其书写形式。繁体字通常使用于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通论」一词的形式略有不同。原先的写法是「通論」,其中「論」的字形比现代汉字中的「论」更加复杂,多了一横和一点,总计16画。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通论」的例句:

  1. 他在会议上发表了一篇精彩的通论,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2.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类文化发展的通论。
  3. 教师通过通论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了重要的知识和观点。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与「通论」相关的一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