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匦的意思、銅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匦的解釋

銅制的匣子。《新唐書·則天武皇後紀》:“三月戊申,作銅匭。”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一節:“她在朝堂放四個銅匦,其中一個收受告密文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匦(tóng guǐ)是古代中國特有的一種銅制匣狀器具,其名稱由材質“銅”與器型“匦”(意為匣、盒)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釋義,銅匦特指唐代武則天時期創制的收受臣民投書的政治裝置,形制為方蓋圓箱,四面分設投書口,内置機關使投入的文書不可逆取。

從器物功能角度分析,銅匦具有三重屬性:

  1. 政治監察工具:設立于宮城四門的銅匦分别接收勸農務本、自陳冤屈、谏言時政、軍事機密四類文書。這種分類收集制度開創了古代信息管理的先例,《資治通鑒·唐紀二十》記載其“由是人間善惡事多所知悉”。
  2. 文化象征載體:銅匦表面的蟠龍紋飾與鎏金工藝,體現了盛唐金屬鑄造技術的巅峰水平。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武周銅匦圖考》顯示,其造型暗合“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3. 法制史實物見證:《唐會要》卷五十五詳細記載了銅匦的啟閉制度,要求禦史中丞、侍禦史、中書舍人共同驗視,形成早期信訪制度的雛形。這一機制被《中國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評價為封建王朝信息管控的典型範式。

值得注意的是,銅匦在後世文獻中常與“告密”産生關聯,但據《新唐書·百官志》考辨,其實際運作包含嚴密的文書校驗程式,并非簡單的檢舉器具。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唐代政治制度研究》指出,銅匦的設立标志着中央集權制度下信息采集系統的重大改革。

網絡擴展解釋

銅匦(音tóng guǐ)是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設立的一種銅制匣狀裝置,主要用于收集臣民的意見、舉報或密報。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構造

銅匦是武則天于垂拱二年(686年)命人鑄造的檢舉箱,類似于現代的“意見箱”或“舉報箱”。其外部為整體銅制箱匣,内部被分隔為四格,對應四個投遞入口,分别标注為“延恩”“招谏”“申冤”“通玄”。每個入口功能不同,且投入的文書“隻進不出”,防止他人篡改。

2.功能分類

四個入口的具體用途如下:

3.曆史背景與作用

武則天設立銅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通過鼓勵告密打擊政敵,鞏固統治;另一方面也試圖疏通民意,了解地方治理問題。據《新唐書》記載,此舉使“天下表疏銘”直達朝廷,成為武則天監控官僚體系的重要工具。

4.管理與運作

銅匦由專門機構管理,僅武則天及其指定官員有權開啟。這種機制既保障了信息傳遞的保密性,也強化了皇權對輿論的控制。

銅匦是中國曆史上首個系統化的檢舉與民意收集裝置,兼具政治監督與社會治理的雙重意義,對後世舉報制度的發展産生了一定影響。其設計體現了武則天統治時期“以密治國”的策略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抱一避道不斬眼赪膚陳熟癡心杵臼之交初衣鉏铻當令等惠底棄豐鎬工功挂印規元旱殃河山貛郎諱辟簡介骥齒螏蟍旌簡襟聯口墜天花羸露臉波練色霖亂流潦鸾情亂語胡言慢葬媚秀面染明告泥塗洽友祈籤泉刀屈曳染衣三益飒爽深受首祚溯流窮源踏雨田路龆丱外國佬外屋頑塊委悉溫柔體貼五長五禽言鰕姑娴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