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挂印的意思、挂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挂印的解釋

亦作“掛印”。1.離任;棄官。 唐 白居易 《罷府歸舊居》詩:“陋巷乘籃入,朱門挂印迴。”《三國演義》第二六回回目:“ 袁本初 敗兵折将, 關雲長 掛印封金。”《儒林外史》第八回:“隻為 寧王 反叛,弟便挂印而逃。”

(2).謂挂元帥印。《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三千裡地無知己,十萬軍中掛印來。”《前漢書平話》卷上:“﹝ 蕭何 ﹞暗想: 韓信 未遇,吾曾舉薦他掛印,東蕩西除,亡 秦 滅 楚 ,收伏天下。”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八篇:“第十五回以下,則 鄭和 挂印,招兵西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挂印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意蘊的複合詞,指古代官員主動辭去官職的行為,核心含義為“棄置官印,不再履職”。該詞由“挂”(懸挂、擱置)與“印”(官印)組成,字面意為将象征權力的官印懸挂或封存,引申為辭官歸隱的決斷。

1.基本釋義與詞源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挂印”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專指官員主動放棄官職,常與“封金”連用,如《三國志》中關羽“挂印封金”以表辭官決心。此行為被視為對權位的舍棄,體現個人氣節。

2.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在科舉制度下,“挂印”多用于描述清官賢士因不滿朝政腐敗或追求自由生活而辭官。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罷府歸舊居》中“解印出公門”即類似表述,反映士人對仕途的主動疏離。

3.文化内涵與象征

“挂印”被賦予道德與哲學意義,如《莊子·秋水》中“甯曳尾于塗中”的逍遙态度,與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思想呼應,成為文人表達氣節的重要意象。

4.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挂印”多用于文學或曆史叙述,喻指放棄高位、回歸本心的選擇。例如,魯迅雜文曾以“挂印”類比知識分子的精神覺醒,強調對功名的超越。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
  2. 《古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2006)
  3. 《中國隱逸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現代漢語典故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

網絡擴展解釋

“挂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行使權力或象征權威
    源自古代官員佩戴印章的傳統,印章代表職位和權力,因此“挂印”可比喻在特定場合行使職權或展現權威()。例如,官員在處理重大事務時“挂印”以示決斷力。

二、引申含義

  1. 離任或棄官
    這一用法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中關羽“挂印封金”辭别曹操,以及《儒林外史》中官員因甯王叛亂“挂印而逃”()。此類場景多體現人物主動放棄官職的行為。

  2. 擔任軍事要職
    指挂上元帥印,象征執掌兵權。例如《京本通俗小說》中的“十萬軍中挂印來”,或蕭何舉薦韓信“挂印西征”等典故()。


使用場景與辨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可參考《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原著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敗盟白晳般庚暴富備録邊鄙必恭必敬閉門思愆禀貸不患才俊才哲廁迹常則朝從成君沖浪運動沖想出閑力打踅磨典凝嚲委多志厄險芳蔬園凡目分毫不爽阜老隔壁賬寒機鴻溶滑吏懽愉嘉句奬砺禨鬼緝拏科頭箕踞爛醉亮拔厲服林木漫着門彩槃遊遷廟切勑人滿為患辱仕饊枝甚口水窦死光阘宂窊凸畏敵如虎無一不備下款弦急洗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