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匦的意思、铜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匦的解释

铜制的匣子。《新唐书·则天武皇后纪》:“三月戊申,作铜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她在朝堂放四个铜匦,其中一个收受告密文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匦(tóng guǐ)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铜制匣状器具,其名称由材质“铜”与器型“匦”(意为匣、盒)组合而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释义,铜匦特指唐代武则天时期创制的收受臣民投书的政治装置,形制为方盖圆箱,四面分设投书口,内置机关使投入的文书不可逆取。

从器物功能角度分析,铜匦具有三重属性:

  1. 政治监察工具:设立于宫城四门的铜匦分别接收劝农务本、自陈冤屈、谏言时政、军事机密四类文书。这种分类收集制度开创了古代信息管理的先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记载其“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2. 文化象征载体:铜匦表面的蟠龙纹饰与鎏金工艺,体现了盛唐金属铸造技术的巅峰水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武周铜匦图考》显示,其造型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3. 法制史实物见证:《唐会要》卷五十五详细记载了铜匦的启闭制度,要求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共同验视,形成早期信访制度的雏形。这一机制被《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评价为封建王朝信息管控的典型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铜匦在后世文献中常与“告密”产生关联,但据《新唐书·百官志》考辨,其实际运作包含严密的文书校验程序,并非简单的检举器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唐代政治制度研究》指出,铜匦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下信息采集系统的重大改革。

网络扩展解释

铜匦(音tóng guǐ)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设立的一种铜制匣状装置,主要用于收集臣民的意见、举报或密报。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与构造

铜匦是武则天于垂拱二年(686年)命人铸造的检举箱,类似于现代的“意见箱”或“举报箱”。其外部为整体铜制箱匣,内部被分隔为四格,对应四个投递入口,分别标注为“延恩”“招谏”“申冤”“通玄”。每个入口功能不同,且投入的文书“只进不出”,防止他人篡改。

2.功能分类

四个入口的具体用途如下:

3.历史背景与作用

武则天设立铜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鼓励告密打击政敌,巩固统治;另一方面也试图疏通民意,了解地方治理问题。据《新唐书》记载,此举使“天下表疏铭”直达朝廷,成为武则天监控官僚体系的重要工具。

4.管理与运作

铜匦由专门机构管理,仅武则天及其指定官员有权开启。这种机制既保障了信息传递的保密性,也强化了皇权对舆论的控制。

铜匦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系统化的检举与民意收集装置,兼具政治监督与社会治理的双重意义,对后世举报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其设计体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密治国”的策略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饱经风雨剥掠襃述备卫碧緑猜狠朝驾翅影炊臼之痛凑亟吊子洞悉反对数防萌杜渐肥胡氛曀轧账宫沟关扑扢抖抖孤障和谋鹤軿讳疾忌医获厎箭衣椒实醮席矜躁开合空穴来风劳筋苦骨撩开手隶文戮挞履真卖婆木星上行攮糠囊漏贮中闹篮陪扈劈噗破烂不堪仆顿穷酸饿醋弃妾砂鼠尸骨未寒使効私意四知金太阳糕蹄足洼坎嗢噦舞狮详丽宵燕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