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銅綠。古代作為畫眉的顔料。 唐 顔師古 《隋遺錄》卷上:“螺子黛出 波斯國 ,每顆直十金。後征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參見“ 銅緑 ”。
“銅黛”是古代用于畫眉的一種顔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定義
銅黛即“銅綠”(堿式碳酸銅),是銅表面氧化生成的綠色鏽迹,經加工後作為化妝品使用。其名稱源于材料來源(銅)及顔色特征(黛色,即青黑色)。
曆史用途
唐代因進口顔料“螺子黛”(波斯産,價值高昂)供應不足,官府将銅黛與螺子黛混合使用,作為替代品。這一記載見于《隋遺錄》和《醒世恒言》,反映古代化妝品的階級差異與經濟調控。
化學成分與特性
銅綠(化學式:$text{Cu}_2(text{OH})_2text{CO}_3$)呈綠色粉末狀,古代通過銅器氧化或人工制備獲得。雖成本低廉,但色澤較天然螺黛暗淡,多用于平民或特殊時期。
文化意義
銅黛的運用體現了古代化妝品工藝的因地制宜,也側面反映了中外貿易(如波斯螺黛進口)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原文,可參考《隋遺錄》或《醒世恒言》的具體章節。
《銅黛》是指一種以銅制成的臉譜,在戲曲中用以塗抹臉部,以裝飾角色形象或突出角色的性格特點。這種臉譜通常具有不同的顔色和圖案,能夠表達不同的情感。
《銅黛》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金和黃,分别是表示金屬和顔色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銅黛》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戲曲文化。在古代的舞台劇中,演員們化妝時會使用各種臉譜,其中包括了銅制的臉譜,用于突出角色的形象。
《銅黛》的繁體字為「銅黛」。
在古時候,「銅黛」的漢字寫法沒有明确的規範。不過一些古代文獻中會提到用來描述銅制臉譜的詞語,如「銅面」、「銅人」等。
1. 演員戴上銅黛,立刻變成了一個神秘的劇中人物。
2. 這幅畫的色彩如同銅黛一般鮮豔動人。
銅色、黛綠
銅面、金黛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