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銅綠。古代作為畫眉的顔料。 唐 顔師古 《隋遺錄》卷上:“螺子黛出 波斯國 ,每顆直十金。後征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參見“ 銅緑 ”。
銅黛是古代漢語中特指用于女性畫眉的礦物質顔料,其定義及文化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化學屬性與詞源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2卷第345頁記載,銅黛為"以銅綠為主要成分的青色顔料",化學成分為堿式碳酸銅(化學式:$text{Cu}_2(text{OH})_2text{CO}_3$)。該物質在《天工開物·五金》中被描述為"銅器表面所生青綠",屬天然礦物顔料。
曆史妝容應用 唐代《妝台記》(中華書局,2001年校注本)載有"婦人以銅黛畫眉,色若遠山青"的記載,印證其作為唐代貴族婦女常用化妝品的功能。考古發現如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銅黛研磨器(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佐證了其實際使用場景。
藥學典籍記載 《本草綱目·金石部》(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53卷指出銅黛"可入藥,主療眼疾、惡瘡",揭示其雙重用途。但明代《醫學正傳》特别标注"外敷需制,内服慎用"的禁忌,反映古代對銅化合物毒性的認知。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退出日常使用範疇,僅存于古籍及專業研究領域,其文化價值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文物出版社,2015年)等學術著作中得到系統性論述。
“銅黛”是古代用于畫眉的一種顔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定義
銅黛即“銅綠”(堿式碳酸銅),是銅表面氧化生成的綠色鏽迹,經加工後作為化妝品使用。其名稱源于材料來源(銅)及顔色特征(黛色,即青黑色)。
曆史用途
唐代因進口顔料“螺子黛”(波斯産,價值高昂)供應不足,官府将銅黛與螺子黛混合使用,作為替代品。這一記載見于《隋遺錄》和《醒世恒言》,反映古代化妝品的階級差異與經濟調控。
化學成分與特性
銅綠(化學式:$text{Cu}_2(text{OH})_2text{CO}_3$)呈綠色粉末狀,古代通過銅器氧化或人工制備獲得。雖成本低廉,但色澤較天然螺黛暗淡,多用于平民或特殊時期。
文化意義
銅黛的運用體現了古代化妝品工藝的因地制宜,也側面反映了中外貿易(如波斯螺黛進口)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原文,可參考《隋遺錄》或《醒世恒言》的具體章節。
搬脣弄舌般配編管鞭樸标徹常任抵擊蹲子讀書種子二冬發發範域凫船洑洄腐棄供尖工業生産體系鈎金輿羽古胡鬼怪滾動和纏紅包胡猜甲癸假門假氏醮水擊甕圖峻刑口袋昆後擴編遼東灣厘米臨池林狖旅顔瞞天昧地面波羅滅除命樂穆暢奶酒漚洩貔貍劈劈拍拍三統曆繖子鹽色府芟荑深處沈卧淑祯速賔太官貪餮讨生特嫌讬缽小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