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铜绿。古代作为画眉的颜料。 唐 颜师古 《隋遗录》卷上:“螺子黛出 波斯国 ,每颗直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参见“ 铜緑 ”。
“铜黛”是古代用于画眉的一种颜料,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定义
铜黛即“铜绿”(碱式碳酸铜),是铜表面氧化生成的绿色锈迹,经加工后作为化妆品使用。其名称源于材料来源(铜)及颜色特征(黛色,即青黑色)。
历史用途
唐代因进口颜料“螺子黛”(波斯产,价值高昂)供应不足,官府将铜黛与螺子黛混合使用,作为替代品。这一记载见于《隋遗录》和《醒世恒言》,反映古代化妆品的阶级差异与经济调控。
化学成分与特性
铜绿(化学式:$text{Cu}_2(text{OH})_2text{CO}_3$)呈绿色粉末状,古代通过铜器氧化或人工制备获得。虽成本低廉,但色泽较天然螺黛暗淡,多用于平民或特殊时期。
文化意义
铜黛的运用体现了古代化妆品工艺的因地制宜,也侧面反映了中外贸易(如波斯螺黛进口)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文献原文,可参考《隋遗录》或《醒世恒言》的具体章节。
《铜黛》是指一种以铜制成的脸谱,在戏曲中用以涂抹脸部,以装饰角色形象或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这种脸谱通常具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
《铜黛》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金和黃,分别是表示金属和颜色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铜黛》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戏曲文化。在古代的舞台剧中,演员们化妆时会使用各种脸谱,其中包括了铜制的脸谱,用于突出角色的形象。
《铜黛》的繁体字为「銅黛」。
在古时候,「铜黛」的汉字写法没有明确的规范。不过一些古代文献中会提到用来描述铜制脸谱的词语,如「銅面」、「銅人」等。
1. 演员戴上铜黛,立刻变成了一个神秘的剧中人物。
2. 这幅画的色彩如同铜黛一般鲜艳动人。
铜色、黛绿
铜面、金黛
无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