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告子下》:“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謂二者懸殊,不可作比。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一》:“此寸木岑樓、鉤金輿羽之説也。”
“鈎金輿羽”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指兩種事物在數量或價值上懸殊過大,無法進行合理比較。字面理解為“三錢金子與一車羽毛”,強調即使金子本身比羽毛貴重,但極少量金子與大量羽毛的重量對比并不成立。
出自《孟子·告子下》:“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鈎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孟子通過此例說明,比較事物需基于同等條件,若數量差異懸殊則失去意義。
該成語與“寸木岑樓”(用一寸木塊與高樓比高度)邏輯相似,均強調比較需遵循對等原則,否則結論無效。
常用于學術讨論或日常表達中,警示避免将差異過大的對象強行對比。例如:“用個人收入與跨國企業利潤對比,無異于鈎金輿羽。”
此成語通過具體物象的懸殊對比,揭示邏輯比較中的常見謬誤,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批判性。
《鈎金輿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通過奉承和讨好他人來獲取金錢和權勢。
《鈎金輿羽》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鈎、金、輿、羽。按照傳統的漢字筆畫順序,鈎有8畫,金有8畫,輿有9畫,羽有9畫。
《鈎金輿羽》這個成語出自明代楊慎《正字通》,原書中寫作“鈎金,輿羽”。在繁體字中,可以寫作「鈎金輿羽」。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鈎金輿羽》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也有所區别。其中,“鈎”字在古代常用的寫法為「鈎」,而“輿”字則有多種古代寫法,如「輿」、「輿」、「車」等。古代的“羽”字可以寫作「羽」、「羽」等。
他總是巴結領導,為了鈎金輿羽,不擇手段。
西山鈎翠、金蟬脫殼、輿論、羽翼豐滿。
讨好、拍馬屁、趨之若鹜。
不拜金、不名利、不求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