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芟荑的意思、芟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芟荑的解釋

同“ 芟夷 ”。刈除。 南朝 梁 沉約 《修竹彈甘蕉文》:“臣聞芟荑藴崇,農夫之善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芟荑”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古語詞,其正确寫法應為“芟夷”(亦作“芟薙”)。該詞由“芟”和“夷”兩個動詞組成,本義指割草與平地,引申為鏟除、消滅或修整治理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本義與引申義

  1. 除草平土:古時指農耕中割除雜草并平整土地的過程,《左傳·隱公六年》載“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蕰崇之”,強調除草以利作物生長。
  2. 鏟除暴力:引申為消除禍亂,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指曹操平定戰亂。
  3. 删改文字:在文學領域指删削修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到“芟夷繁亂,剪截浮辭”,形容整理文獻。

二、經典用例

三、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比喻徹底清除負面事物,如“芟夷封建糟粕”等表述,常見于學術論著中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分析(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參考資料:

  1. 國學大師《漢語大詞典》: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
  2.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左傳》原文庫:https://ctext.org/zuo-zhuan

網絡擴展解釋

“芟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芟”和“荑”兩個單字組成,需結合二者的含義理解:

  1. 單字釋義

    • 芟(shān):本義為除草,如《詩經·周頌·載芟》中“載芟載柞”(意為除草伐木)。引申為“除去、消除”,如《漢書·賈誼傳》中“芟亂”即指平定動亂。
    • 荑(tí/yí):
      • 讀tí 時,指草木初生的嫩芽,如《詩經·邶風·靜女》中“自牧歸荑”。
      • 讀yí 時,作動詞指“割除雜草”,如《周禮·地官》中“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2. 組合含義
    “芟荑”連用多見于古籍,表示除草、清除,既可指具體農事(如《齊民要術》中描述田間除草),也可抽象比喻“鏟除弊端或障礙”。例如《後漢書》用“芟荑大難”形容平定禍亂。

  3.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中。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芟夷”(同“芟荑”,但更常見)混淆。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古籍中的用例,建議提供上下文。

别人正在浏覽...

彬比勢抗擦牀草刷兒查號台禅更乘魚橋叱辱闖喪刺刺撓撓翠尾寸量铢稱大款彈诋方土翻越沸湧風魚父族更換漢注鶴乘軒桓表宦要蕙房狐狼縠绉檢遏講律結結巴巴揭老底潔志截肢荊州樂金鐵匡神莅事冒蒙馬尾藻靡傾迫小佥議清靜寡欲青祇奇癖雀盲三六九設禁神肖沈煙使性子説破書寫筆談辯痰桶脫誤卧底忤嫚香婆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