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芟夷 ”。刈除。 南朝 梁 沉約 《修竹彈甘蕉文》:“臣聞芟荑藴崇,農夫之善法。”
“芟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芟”和“荑”兩個單字組成,需結合二者的含義理解:
單字釋義
組合含義
“芟荑”連用多見于古籍,表示除草、清除,既可指具體農事(如《齊民要術》中描述田間除草),也可抽象比喻“鏟除弊端或障礙”。例如《後漢書》用“芟荑大難”形容平定禍亂。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中。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芟夷”(同“芟荑”,但更常見)混淆。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古籍中的用例,建議提供上下文。
《芟荑》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為“除草、鏟除”。通常用來形容對于雜草的清除或者對于不良事物的根除。
《芟荑》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為“艹”,表示草字旁,右邊的部首為“米”,表示植物類的字。該詞共有10個筆畫。
《芟荑》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芟繁》一詩之中,詩中描寫了除草的情景,把“芟荑”用作動詞,“荑”就是指雜草。
《芟荑》的繁體字為「芟薺」。
在古代漢字書寫系統中,《芟荑》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不過,整體結構和意義與現代寫法一緻。
1. 他們正在園子裡芟荑除草。
2. 農民經過努力,終于将田地中的芟荑工作做完了。
組詞有:芟除、芟刈、除草。
近義詞有:除去、清除、消除。
反義詞有:種植、生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