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呈递书面意见。《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大明 时,资供丰厚,而用常不足,赊市百姓物,无钱可还。民有通辞求钱者,輒题后作‘原’字。”
(2).传达话语。《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 唐 贾公彦 疏:“未行纳采已前,男父先遣媒氏女氏之家,通辞往来,女氏许之,乃遣使者行纳采之礼。” 唐 元稹 《卢十九子蒙吟卢七员外洛川怀古六韵命余和》:“寓目终无限,通辞未有因。”《九尾龟》第十八回:“只见他盈盈欲语,羌巧笑以含情;怯怯回眸,欲通辞而未敢。”
“通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指通过书面形式表达或传递意见。例如《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记载,百姓通过“通辞”向官府请求偿还欠款,官府则以题“原”字作为回应。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官方或正式文书中。
指通过口头或媒介传递信息,尤其在礼仪、婚俗中常见。如《仪礼·士昏礼》提到,古代婚礼前男方需派媒人“通辞往来”,与女方沟通意向。唐代元稹的诗句“通辞未有因”也体现了人际交往中信息传递的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宋书》《仪礼》等原始出处。
《通辞》是指通达辞章之意。通指通达、流畅;辞指辞章、文辞。因此,《通辞》的意思即是通达流畅的辞章。
《通辞》的拆分部首是辶(辵),表示辞章、并且具有“辶”的部首的字常与行走、行动相关;笔画为9画。
《通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是汉代的著名辞书。这本书是东汉许慎编纂的,通过对当时汉字的解释和意义进行整理,成为了后世研究汉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辞》的繁体字为「通辭」。
古时候,《通辞》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其写法在字形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古代风格。然而,由于篇幅限制,这里无法展开古时候《通辞》的汉字写法。
1. 他的演讲通辞流利,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2. 这篇文章的用词精准,通辞婉转。
通达、通讯、通行、通报、通俗。
辞章、文辞、文采、言辞。
晦涩、冗长、拗口、生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