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辞的意思、通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辞的解释

(1).呈递书面意见。《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大明 时,资供丰厚,而用常不足,赊市百姓物,无钱可还。民有通辞求钱者,輒题后作‘原’字。”

(2).传达话语。《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 唐 贾公彦 疏:“未行纳采已前,男父先遣媒氏女氏之家,通辞往来,女氏许之,乃遣使者行纳采之礼。” 唐 元稹 《卢十九子蒙吟卢七员外洛川怀古六韵命余和》:“寓目终无限,通辞未有因。”《九尾龟》第十八回:“只见他盈盈欲语,羌巧笑以含情;怯怯回眸,欲通辞而未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辞是古汉语复合词,需拆解单字释义与组合语义:

一、单字本义

  1. 通:
    • 本义为“达”,《说文解字》释:“通,达也”,指无阻碍地贯穿或传递,引申为沟通、往来。
    • 如《周易·系辞上》:“往来不穷谓之通”。
  2. 辞:
    • 本义指诉讼文辞,《说文解字》:“辞,讼也”,后扩展为言辞、文辞,含表达与修饰之意。
    • 如《礼记·表记》:“情欲信,辞欲巧”。

二、复合词“通辞”释义

“通辞”指传达双方言辞的使者或文书,特指古代外交场景中沟通两国意见的中介:

三、古籍用例

  1. 《周礼·秋官·象胥》: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郑玄注:“通辞,译语者也”,指翻译传话的使者。

  2. 《汉书·张骞传》:

    记载西域诸国“通辞于汉”,即通过使者向汉朝传达外交意向。

四、语义演变

该词盛行于先秦两汉,隋唐后逐渐少用。现代汉语中“通辞”已消亡,但“通”“辞”单字义仍存。日语借作「通辞(つうじ)」,专指江户时代长崎的荷兰语翻译官。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通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1.呈递书面意见

指通过书面形式表达或传递意见。例如《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记载,百姓通过“通辞”向官府请求偿还欠款,官府则以题“原”字作为回应。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官方或正式文书中。


2.传达话语

指通过口头或媒介传递信息,尤其在礼仪、婚俗中常见。如《仪礼·士昏礼》提到,古代婚礼前男方需派媒人“通辞往来”,与女方沟通意向。唐代元稹的诗句“通辞未有因”也体现了人际交往中信息传递的语境。


其他补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宋书》《仪礼》等原始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騃谑摆说八落本籍不分材女乐掣鲸程门立雪崇替出判从享翠盖倒失灯会点手莋脚低摧诋欺断服肥头大面飞云掣电赶车寒儒滑稽剧湖吃海喝汇拢火巷翦抑戒属惊悔矜嗟谲誂龛壁穅粃闶门苦斗揆抚窥觊浪剑沦弊论黄数黑门下晩生匹夫不可夺志澼絖凭衿僻涂戎轸睿识润养桑土之防时暮手谈悚愧吞哀壝宫緼韠乡书遐念嫌弃闲挞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