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采絶豔的意思、驚采絶豔的詳細解釋
驚采絶豔的解釋
謂文采驚人,辭藻華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故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絶艷,難與并能矣。”《老殘遊記》第四一回:“ 南革 諸君的議論也有驚采絶艷的處所,可知道世界卻被他攪壞了。” 清 鄭文焯 《鶴道人論詞書》:“因暇﹝餘﹞熟讀 長吉 詩,刺其文字之驚采絶艷,一一彙録。”
詞語分解
- 驚的解釋 驚 (驚) ī 騾馬等因為害怕而狂奔起來不受控制:驚車。驚群。馬驚車敗。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緊張不安:驚恐。驚駭。驚愕。驚惶。驚詫。驚遽。驚厥。驚悟。驚心動魄。驚惶失措。驚世駭俗(言行出奇,使世
- 絶豔的解釋 .豔麗無比。亦借指豔麗無比的美人或花朵。詳細解釋豔麗無比。亦借指豔麗無比的美人或花朵。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故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絶艷,難與并能矣。” 唐 李白 《西施》
網絡擴展解釋
“驚采絶豔”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文采驚人、辭藻華美,常用來贊歎文學作品的精妙或才華的卓越。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分解
- 驚:此處指“令人震撼、出乎意料”;
- 采:通“彩”,指文采或才華;
- 絶/絕:與“極”“極緻”同義,強調程度之深;
- 豔:原指色彩鮮明,引申為辭藻華麗。
二、出處與用法
- 最早來源:出自南朝梁代劉勰《文心雕龍·辨騷》:“故能氣往轹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豔,難與并能矣。”,此處用于評價屈原《離騷》的文學成就。
- 後世引用:如清代鄭文焯在《鶴道人論詞書》中評價李賀(字長吉)的詩“文字之驚采絶豔”,并一一彙錄。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多用于書面贊歎,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三、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驚才絕豔、才華橫溢、文采斐然。
- 適用場景:多用于文學評論、詩詞賞析,或對傑出藝術作品的形容。
四、注意事項
- 字形差異:“絶”為“絕”的異體字,兩者通用,現代常用“絕”。
- 權威性:建議優先參考《文心雕龍》《漢典》等經典文獻或工具書中的釋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可查閱《文心雕龍》或清代相關文學評論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驚采絶豔》的意思
《驚采絶豔》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美麗、出色、引人注目。
《驚采絶豔》的部首和筆畫
《驚采絶豔》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7個筆畫。
《驚采絶豔》的來源
《驚采絶豔》最早出現在《四書五經》中的《周易·繫辭下》。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成為常用的詞語。
《驚采絶豔》的繁體
《驚采絶豔》的繁體字為「驚采絶豔」。
《驚采絶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中國古代,「驚采絶豔」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以「心」作為部首,17個筆畫。隻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字形的演變,字體有所變化。
《驚采絶豔》的例句
她穿着一襲驚采絶豔的禮服出現在舞台上,立刻吸引了所有觀衆的目光。
相關詞彙
組詞:驚艷、絶色、采光
近義詞:美麗、絕美、出色
反義詞:平凡、普通、平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